黄季焜简介
黄季焜,1962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乐。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并获博士学位,1990年获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去斯坦福大学做合作研究。1994-1995年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以来任海洋之神8590vip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海洋之神8590vip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同时兼任数个国际组织的顾问和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兼职研究员、教授。
主要从事科技政策、资源与环境、食物消费、市场价格、农村发展和反贫困、贸易政策、政策分析方法和经济预测等研究。在市场发育及城市化对食物消费的影响、Ridge回归在食物消费需求模型中的应用、技术创新与农业增长动力、农业科技政策、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由他主持和建立的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系统(CAPSiM)已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主持人]:
欢迎黄教授来到我们网站,我们今天谈话的题目是:“数字说话:中国的食物安全”。在今年《中国农业经济》杂志第十期发表了您的文章,题目是“中国食物安全问题”。您用数字对比的方法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食物和粮食最安全的国家,也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请您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黄季焜]:
中国食物安全方面,我想谈这么几点。第一点,我们国家从1983年开始从食物和饲料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和净出口量逐年增加。到2002年,我们国家食物和饲料的出口额达到150亿美元,净出口额达到了55亿美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1983年以来,中国粮食问题、食物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说明我们的食物安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第二点,从粮食方面来说,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个也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也在不断的提高,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不断下降。我想谈的第三点是,我们国家人均每天的能量摄入为3040千卡,这个水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高14%,比整个世界的平均数高8%。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食物问题在很大方面得到了解决。第四点,就国家创汇和食物购买能力而言,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我们未来或者说现在如果真的出现粮食短缺,这也不会太成问题。第五点,从未来的情况来看,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做了一些预测,我们的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还将保持在90%左右。大米可达到105%-106%这样的水平,小麦可到96%,中国的口粮基本能够自给,需要进口的可能是玉米,其进口量是国内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玉米等饲料粮的进口增加不会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另外,中国进口相当于消费量10%左右的谷物也是可行的。到2020年,进口10%的谷物就是5000多万吨,这仅相当于2020年世界谷物生产量的2%左右,相当于2020年国际粮食贸易量的10%左右。我们这样一个进口量,不会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太大影响。除了粮食以外,其它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量可能也会不断增加,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可能大概有25%-30%左右要进口;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譬如畜产品、水产品、水果等,我们估计大概有5%-10%要出口。有一部分要进口,一部分要出口,这对改善我们的生产结构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
您的这些观点好象跟我们普遍的这样一种认识不大一致,我们这种认识认为:近两年由于非农用地的增加,基本的农田减少得比较多,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担忧,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去年开始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跟这种普遍的认识不一致呢?
[黄季焜]:
有关粮食安全和耕地的问题,总的来说,现在人们对耕地比较敏感,但到底耕地变化多少,基础数据不是很清楚,很多人基于不准确的数字可能会做出不准确的判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我们用遥感数据,由1985、1986年的数据跟最近的1999、200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我们也用1999年以来到2003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利用这两套数据对中国过去18年的耕地变化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大概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在1985年到2000年这十五年里面,中国耕地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净增加了265万公顷。这净增加的265万公顷,实际上是1986年当时耕地面积的2%。也就是说,到90年代末期,我们的耕地比1986年还多2%左右。不过,耕地数量虽然增加了一些,但是耕地质量同时也下降了。因为新增耕地一般生产力比较低。我们的估算结果是,过去18年耕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平均下降了2.2%,面积增加2%,耕地总的生产力仅下降0.2%。基于这两个数据,一个数量增加,一个质量下降,总的生产能力就没有变化。
第二点,耕地减少主要是这几年的,我们也对1999年-2003年的耕地变化进行了分析。1999年以来,耕地下降幅度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这几年耕地减少比较明显呢?很重要的是退耕还林,比如说,2003年这一年减少的耕地里面,80%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换句话说,如果现在不搞退耕还林,我们的耕地基本上不会减少。那么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有没有影响呢?我们专门做了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退耕还林对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粮食生产以及价格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或非常小。如果综合考虑从1985年到1999年的数据,以及1999年到2003年的变化情况,在这18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耕地减少了2.4%。18年一共减少2.4%,年均是减少0.14%。如果不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耕地面积还是增加的。18年里面,我们的耕地每年减少0.14%,这个数字是大还是小呢?我感觉这是一个奇迹,因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初期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譬如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是1978年的8.5倍,在过去的二十几年,我们耕地仅减少了2.4%,每年是减少了0.14%,这个数据如果跟其他的国家比较来说,不算高。我们考察了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的时期, 他们每年的耕地减少接近1%左右,我们每年减少0.14%。欧洲、美国现在耕地保护非常严,但是他们在过去十几里面每年也减少0.2%,也是高于我们的。我们中国经济是在起飞的阶段,和国际上来比较的话,我们中国耕地的减少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而且目前减少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由于把耕地变化和粮食安全联系起来了,现在国家采取了一些限制占用耕地的政策措施,总体上说应该是对的。但是我个人感觉有点过头了,因为在经济发展时期,总是需要耕地的。国家现在的政策是,耕地数量绝对不能减,质量不能下降,粮田不能减少。这种政策现在是一刀切,任何地方都得实现。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占用一些耕地,如果一刀切,这必然会对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必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如果对就业产生影响,最后还是影响到农民的非农就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问题。
[主持人]:
这篇文章里面你谈到了科学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和食品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消费者,我们现在也正在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大家的好处。比方说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吃的橘子,现在皮是更薄了,而且更甜了,也没有核,很多食物都更好吃,更好看了。科学技术还提高了作物品种的抗虫抗病能力,农民看到这一点也有引进新品种的积极性,可见这方面的形势还是令人欣慰的,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黄季焜]:
根据我们过去几项对中国农业生产增长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初期,也就是1979年到1984年期间,有很多因素影响农业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制度创新,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个是科技进步,这两个基本上是影响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除了这些,就是价格变化,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同时,我们还研究了1985年农业增长中到底哪些因素在起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创新,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的作用到1984年就结束了,不再发挥作用。1985年以后,唯一真正对我们农业生产起作用的就是科技进步。以前生产增长也靠耕地面积扩大,靠开垦,但是,到1985年,面积扩大不可能了,而且在下降。另外,劳动力投入也在下降等等,化肥农药已经施了很多。1985年以后起作用的就是科技进步。将来,中国农业能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我觉得还是要靠科技进步。
从你刚才提到的从消费者自身来讲也是一样的。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他对品种以及质量的要求的提高等都需要农业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如果农民没有新的技术,让他调整生产结构也很难。换句话说,农业生产结构能不能调整,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新的科学技术,很多方面还是要靠科技进步的。消费者在感觉到了农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从科技进步里面得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那就是价格的变化。因为科技进步必然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其结果是导致了市场价格的下降。换句话说,由于科技进步,消费者可能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产品,最终对他的消费产生一些正面的影响。
[主持人]:
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在上升呢?
[黄季焜]:
你讲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主要是最近这一段时间的情况。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从60年代到现在这段时间,就会发现,世界从60年代、 中国从80年代初到现在,农产品价格一直是显长期下降的趋势,农产品价格变化总是有周期性的,一段时间上升,一段时间下降。最近4-5年来农产品价格是下降的,而近一年有些农产品价格是有所上升的。但是,每个周期结束后,把几个周期连起来,总是显下降的趋势。
[主持人]:
您还提出了一个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新视点,重视口粮安全和家庭食物安全,您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家庭食物质量下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请您谈谈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黄季焜]:
粮食安全问题,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口粮安全问题。威胁我们社会政治稳定的是口粮,因为饲料粮是给农畜吃的,不会威胁到社会政治稳定。为了保证一定的粮食安全,要是将饲料粮也包括在内,国家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收入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目前,畜产品每年是以5%-6%的速度在增长,估计这个速度还会保持很长的时间。既然畜产品每年以5%-6%的水平增长,那么饲料粮也得以4%-5%的速度增长。根据中国目前的耕地情况,饲料粮的生产以4%-5%的速度增长绝对是不可能的,增长速度能达到1%-2%就不错了。在经济发展、人们对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进而饲料粮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如果饲料粮全部由国内来生产,我们就没有充分的耕地进行结构调整,而把大量的耕地用在生产饲料粮上,我国的畜牧业就发展不起来,因为国内的饲料粮价格比较高,完全靠国内生产饲料粮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农民的农业收入也就很难提高。多进口饲料粮,对整个国家安全不会有影响,对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好处。为什么说口粮安全重要,因为口粮是决定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问题,但是从口粮来说,我们国家目前的大米未来可能还要出口,小麦可能会进口,但进口不会很多,估计未来二十年,到了2020年仅需进口国内小麦需求的5%-6%,这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问题。对于口粮,只要国家增加科技投入,我们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
[主持人]:
你的意思是我们把口粮自己稳住,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来生产,我保住它,同时把饲料粮放开。刚才您说到了好象现在饲料粮的缺口是25%到30%。
[黄季焜]:
饲料粮,就玉米来说,现在基本上是自给的。即使放开饲料粮,到2020年,我们可能有三分之一左右还要进口,如果这三分之一不进口,如果由国内自己来生产,需要很多农田,农业结构就没办法调整。而且,我们把饲料粮放开,把大米和小麦作为粮食安全的主要产品,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第二点,我们要关注家庭食物安全问题。我觉得,从宏观上,国家整个食物供给是可以的;但是,微观上的食物安全,换句话说,家庭的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国家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中国还有一亿多的人口营养不良,其中相当部分是吃不饱的。在很多人都在谈整个社会的小康水平的情况下,有一亿多人还吃不饱!所以,我觉得家庭食物安全非常重要,要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从国家层次,国家宏观层次转移到微观的家庭食物安全层次,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必须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收入,增加他们的食物购买能力。换句话说,农业很重要,但不能光靠农业生产提高来帮助这些贫困的家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到非农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然后使他们能够购买得起食物。
第二,食物的质量安全也是很主要的。我想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从生产上来讲,现在我们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生产的产品不安全,因为土壤受到多种污染。从产品上来讲,我们国家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食品,农药残留相当严重。从动物来说,动物的疾病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还是有很多问题。我想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了。但是,随着刚才讲的中国入世,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主持人]:
您在文章中指出,在粮价上涨的过程当中,政府和媒介对粮食安全问题过于关注,诱导了预期粮价上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今年年初的粮价上涨,你这里面好象是有指责政府和媒体的这种含义是吗?
[黄季焜]:
我们对最近几年的粮食价格变动情况做了一些分析。1998年到2003年粮食价格逐渐下降,我们认为,这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粮食库存太多。国家的储备粮和库存太多,市场价格必然会逐渐下降。价格持续下降,直到2003年夏天的时候,国家粮食库存基本上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程度,市场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的状态,价格趋于稳定。但是,2003年我国还继续出口粮食,补贴出口粮食,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夏天粮食价格处于稳定阶段,或者市场供需基本上处于平衡阶段,当时预期秋粮可能要减产。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开始有所回升,这个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这么多年以来,粮食价格一直下降,现在回升是正常的。这个时候,国家对这个问题开始重视,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我指的是过于关注。由于政府部门过于关注,媒体开始炒作,所以价格进一步上升。一般情况,没有媒体炒作,没有那些政府过于干预的情况下,粮食的价格预期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升得那么快的。我觉得是由于政府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过度的关注,是影响粮食价格预期上涨的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对粮食价格上涨,我的看法是,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上涨,就恐慌,我觉得粮食价格上涨是件好事。因为粮食价格上涨,第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好处,第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粮食价格上涨,对今年和明年粮食生产有促进的作用,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第三,粮食价格上涨也会促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如果粮食价格下降的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很难的。
[主持人]:
你提到深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改革,建立新管理体系,你认为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管理环节上也还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黄季焜]:
对国家粮食储备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整个国家粮食储备系统的政策跟其愿望是相反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觉得,首先国家粮食储备政策目标是不明确的,现在是多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是,抹去季节间的粮食价格变动,稳定年度以内波动的粮食价格;第二个是抹平年度之间的粮食生产浮动;第三个目标是,作为长期的粮食安全储备;第四个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粮食储备和库存,保证农民收入,以及其它目的等等。目标太多,而现在一个目标也没有达到,而且目标一直都不明确,我想这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国家粮食库存和储备整个运作系统是不规范的。现在,一讲到粮食储备,都觉得好像是国家秘密。我认为,粮食储备和库存量必须公开,数量多少是要完全公开的,让所有人都知道。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国家到底有多少粮食库存,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觉得,应该完全公布国家的粮食库存数量,而且国家粮食储备和库存不但数量要公布,它每天的运作情况也要公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因为透明化之后,很多人都能看到国家的粮食库存,如果人家不知道你储备多少,就会感觉有粮食安全的问题,大家会紧张:是不是国家的粮食储备有问题了,不够了,所以整个粮食价格就不稳定了。这样一来,原本稳定的粮价后来也会变得不稳定。刚才说到粮食储备目标不明确,主要是和目标太多有关。政府不应该把季节内的价格稳定作为工作重点,政府的粮食储备主要目标应仅仅是抹平年度之间的波动。为什么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每天或者每个季节之间的波动呢?我举个例子,我们知道现在的粮食库存中,政府是大头。这样的话,做生意的,譬如搞加工的和批发粮食生意的,会觉得:我的储备数量再多也没有政府多,所以我也不敢参与这个行业。而且,如果政府真的把季节间的价格平衡掉了,我是没有任何积极性参与粮食库存生意。私人储备粮食,它是要赚钱的。如果年初和年底的价格是一样的,我肯定不会去储备。举个例,如果说现在是收购季节,价格是八毛钱,过了三四个月,价格就变成九毛钱,粮食企业和商业部门就会开始增加他们的库存。但如果政府想抹平季节差价,使价格稳定,现在八毛钱,以后还是八毛钱,那企业和商业部门就不会对库存进行投资,就不会参与库存生意,没有这种交易的积极性。我认为价格要保持一定的季节波动,这对私人部门,也包括农民等积极参与粮食库存有重要作用。
[主持人]:
你刚才说到了国家的粮食储备目标不明确,还有年度以内季节的粮价变化,还有年季之间的,还有长期的粮价变化,还要保持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是说这四个要素里头,你刚才说政府应该做的是什么?
[黄季焜]:
就一个目标,是年度之间的。刚才讲的短期不应该参与,因为要让市场去做,这样会有更多的私人部门、其他部门都能跟政府一起来做这个生意。年度之间的生意,对私人部门来说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商业部门一般都是做短期的生意,所以需要政府在年度之间进行操作,如果预测明年要减产,政府就应该考虑增加一些库存,如从国外进口一些;如果预测明年粮食要丰收,就应该考虑未来向国外抛出一些粮食,这是年度之间的。长期的为什么不好做呢?因为最好的办法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是靠科技或生产力的提高,这个成本是很低的。如果长期的粮食安全靠储备的话,那成本太高了。解决中国粮食长期安全的问题,靠储备不但成本太高,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更好的办法是依靠科技,还有靠一些国际市场。
[网友]:
城市化大量的耕地减少对粮食安全影响大不大。
[黄季焜]:
建设用地,包括城市交通等各个方面占地的数量是很小的。比如,在2003年一年减少的耕地中,80%是由于退耕还林引起的,剩下的20%,一部分源自于你刚才讲的城市建设占地,此外,还有用于交通的,做水塘的等等。现在大家对这个很敏感,因为我们现在讨论这些都是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这些大城市,看到的也是这些城市耕地占用的问题。但北京、上海等这些地方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是百分之零点几,是很小的。如果再从西部来看,城市开发占的地是非常的少。
[网友]:
关于三农问题,有观点说乡级政府成本远高于其所带来的效益,取消乡政府能够大大减轻农民负担,有助于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黄季焜]:
我想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取消乡政府可以减少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乡级政府是为当地提供公共产品的一个主要的载体。我想在现有的情况下,取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从政策上有难度,就是给当地提供公共产品而言,也存在一些难度。但是,我还是非常提倡减少乡政府的规模,甚至把乡政府的某些职能变成县的派出机构,把派出机构的职能定位在为当地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上面。
[网友]: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不是真的不够健康,我感觉西方人吃东西的标准就像给车加油一样精确。
[黄季焜]:
我想如果把中国人营养结构跟很多西方国家比,中国人的营养结构不比西方差。但是从内部富人跟穷人比,那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他刚才举的是中国和国外比的。我刚才讲了如果和西方国家相比的话,我个人感觉中国的饮食习惯,营养结构比西方的要好,这是就同样的摄取量而言的。
[网友]:
您觉得农民能够从农产品价格上升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吗,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后,生产资料比如说化肥价格马上就会上升。
[黄季焜]:
毫无疑问,农产品价格上升对农民有好处。你可以看到,即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提高了,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的价格也提高了,但是,整个物质投入在农业生产里面的比例在40%-50%,其中,化肥在里面占到一半左右。换句话说,虽然化肥价格是提高了,提高的程度和粮食价格提高的程度也差不多,但化肥成本只是农产品价格组成中的一部分,所以总的来说对农民还是有好处的。
[网友]:
黄教授,我个人也认为中国的粮食不会出现问题,即使将来也不会,就像罗马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提到的增长的极限,现在也没有出现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只要粮食的价格一出现上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就紧张。领导人一方面害怕粮食价格上升会带来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一方面又提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都知道“谷贱伤农”,粮食丰收,价格就会下降,农民收入就会下降,请问你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与农民收入的矛盾。
[黄季焜]:
谈到粮食价格的上升,首先,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同意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粮食生产增长10%,粮食价格会下降百分之十几,农民收入则可能下降。但如果农产品价格升高,农民收入必然提高。如果考虑农民收入,从粮食方面来看,农民的粮食收入大部分都是下降的,因为价格波动比产量波动还要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适当进口粮食,减少一些粮食的生产,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对提高农民收入还是有好处的。
[网友]:
请您介绍一下基因工程应用于作物的情况。
[黄季焜]:
就转基因农作物而言,我们国家现在有二十几种转基因农作物,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一些田间实验。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抗虫棉,一种是转基因水稻。转基因水稻最近讨论也很多,我们希望在今后的一两年内能够商业化。
[主持人]:
抗虫棉你多次在文章里面提到了,说抗虫棉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好处还是比较大的,虽然价格有点增加,但是其他方面还是降低的,比如不用更多购买农药杀虫剂等等,还对环境有好处。
[网友]:
粮食安全一句话就是取决于天灾您认为是吗?
[黄季焜]:
不能这样讲,因为粮食安全有很多层面,粮食有长期的安全,也有短期的安全,有国家的粮食安全,有地区粮食安全,也有家庭住户的粮食安全。我想如果讲天灾,主要是讲短期的粮食安全,以及区域性的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今年一个地方区域性的粮食有天灾,粮食有一些安全问题,不一定说国家有粮食安全的问题。另外中国的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并不是天灾,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人祸和政策方面。比如说三年自然灾害。现在,有不少对此的研究表明,主要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为的。从未来来说,中国未来粮食安不安全也是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因为天灾是短期的,而且天灾可以通过市场,比如刚才讲的天灾如果出现在一个地区,如果市场很发达,粮食很快可以从一个地方流通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天灾范围很大,牵扯到其他国家,你可以利用国际贸易得到一些缓解。更重要的应该从长期来说,要把重点放在生产力提高方面,比如保证粮食生产的能力,以及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网友]:
刚才你说到国际贸易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到底会对粮食安全有有利的影响,还是会产生一些什么负面影响。因为过去我们听说中国加入WTO以后可能会对农民的收入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请您分析一下?
[黄季焜]:
我们一直反对这个观点,我们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对农民是有好处的,同时对中国粮食安全不会造成威胁。有几个好处的方面是,首先,随着中国贸易自由化的程度提高,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就是我们国家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管是农业内部还是行业之间,都会按比较优势发展。其次,WTO可能会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内部也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贸易自由化会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新的就业很重要,它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第二,从农业上讲,农业也会朝着更有比较优势的方面发展。现在,农民也种了很多东西,但不少是没有比较优势的,不赚钱的。贸易自由化会促使你要向具有比较优势、比较赚钱的行业发展,这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第三点,你提到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贸易自由化以后,中国大米出口可能会增多,小麦将继续进口,但是进口数量也不会很大。这两种口粮安全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影响不会很大的。但是对饲料影响很大,我们觉得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提出来,国家不应该把整个安全放在所有粮食上面,得到一些,也要放弃一些。
[主持人]:
你这一个小时给我们增加了很多新的认识,比如说粮食储备市场的信息透明的问题,还有很多是通过市场的观念来调节余缺。
[黄季焜]:
我一直相信市场会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得很好,粮食就像股票一样,马上就调过来,能够有助于粮食市场流通,一个地方的天灾人祸很可能就没有了,因为天灾出现时,价格可能很快上升,粮食很快就运过来了。政府就应该为这种市场创造条件,要给它提供交通各方面的设备。现在以及过去,政府经常出现这个省和那个省之间的调粮,而私人就不一样了,我给你价格高,你不调给我,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调了。我觉得很多地方让市场去决定很重要的。
[主持人]:
这说明了市场在发挥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性。感谢黄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