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规划“放射性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项目组于2001年7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了年会,参加会议的有胡仁宇院士、张焕桥院士和项目首席科学家沈文庆院士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近70名科研人员,其中有近50名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会议期间,各子项目的负责人首先介绍了一年来各自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做了较详细地讨论。 一年来,项目组在丰中子、丰质子及晕核的研究和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利用RIBLL提供的放射性束流,通过相互作用截面的测量研究了原子核半径随中子(质子)数的变化规律,首次发现一批可能具有奇异(晕)结构的原子核,还利用HI-13提供的稳定核束研究了一些处于激发态的稳定核结构,指出如某些核的第一激发态也可能具有晕结构。同时,在理论上也对一系列原子核的结构性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指出在原子核中不仅存在单中子(质子)晕、双中子(质子)晕结构,也可能存在集团晕结构,还预言在较轻的原子核的一些极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巨晕结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晕核存在的范围,也进一步丰富了晕核结构的物理内涵,为晕核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滴线附近原子核的奇异结构性质,相关项目组还报告了他们的新的设想和研究方案,并(已)将逐步付诸实施,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 新核素,特别是超重新核素的合成和研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不仅利用RIBLL提供的放射性束首次确定重要滴线核<sup>25</sup>P的存在,首次观测到重核基态<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b</span><su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span></sup>缓发裂变(<sup>230</sup>Ac),还首次将我国新核素合成和研究推进到超重核区,成功地合成和研究了105号元素的一个新核素<sup>259</sup><sub>105</sub>Db。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合成和研究其它重Ko新核素。超重新核素性质和合成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都为合成超重新核素的探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经验。 高自旋结构子项目组的报告表明,通过对一系列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不仅对核的旋称反转的系统性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还首次观测到<sup>85</sup>Zr的磁转动带和<sup>160</sup>Lu的超形变带,同时也进一步开展了丰中子核的高自旋结构研究,使我国核高自旋结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核反应的同位旋效应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973”项目组的科研人员积极开拓创新,利用我国现有条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较深入地开展了对这一热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Nuclear Stopping as a Probe for In-Medium Nucleon-Nucleon Cross Sections i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的理论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最著名的物理学术期刊《Physics Review Letter》上发表。 在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中,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利用转移反应和放射性核的衰变方法研究了rp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反应,如<sup>11</sup.C(p ,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g</span>)<sup>12</sup>N, <sup>16</sup>O(<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a</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宋体"> </span>,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g</span>)<sup>20</sup>Na, <sup>22</sup>Na(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Symbol">g</span>)<sup>23</sup>Mg的反应截面。为了进一步深入、可靠地对关键的天体核反应进行研究,与会的理论学家还提出应采用ANC方法,并对此方法的优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天体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该“973”项目组共发表论文近100篇,有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P.R.L上。 在进行学术成果交流的同时,与会的科研人员还汇报和交流了实验设备建设的进展和计划。丰中子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为了满足深入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争取到了北京大学的资金支持,正在建立一套中子测量谱仪。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也正在积极地对现有加速器(HI-13)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束流的稳定性和束流能量。他们还创造性地利用可能的办法,在HI-13上新获得了放射性束<sup>6</sup>He, <sup>11</sup>C等,为开展核天体物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中国原子能院的同志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以对HI-13做升级改造,为今后的天体核反应、中子物理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会议期间,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詹文龙研究员报告了该所进入中科院创新工程的状况、大科学工程CSR的最新进展和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规划,与会人员给予了极大关注。 会议期间,“973”项目的科研人员还聚集一堂。对一年来该“973”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大家认为,一年来该项目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各课题都根据预定方向及任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为核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人才;各课题都根据研究任务的发展需要,积极研制新的探测设备,这必将为今后核物理的发展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该项目的执行还推动了我国核物理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如以国际上著名的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的先驱者日本核物理学家Tanihata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与该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RIBLL提供的放射性束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与会专家还指出,今后应扩大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课题的研究,以取得更多的重要科研成果,特别是要取得一些有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大家还强调,各课题要加强联系和合作,围绕现有的两条放射性束流线,瞄准国家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目标,开展重大和基础的研究:为合成新核素而奋斗,为合成新元素打好基础;深入开展奇异核状态的寻找及其性质研究和科学意义的探索;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二个关键的天体核反应,并为与强子物理和高能物理交叉做好准备。 与会的老一代核物理学家胡仁宇院士和张焕桥院士对前一段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殷切希望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继续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做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我国核物理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还决定委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承办2002年该“973”项目组的讨论会,届时各子项目要认真准备,总结前一段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成果、设备研制、国际合作,以及进一步发展计划和前一段研究经费的收支情况等。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出项目后三年的研究计划及课题任务书,以便更好地推进“973”项目的执行。(海洋之神8590vip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