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活动之一,主题为“我国环境友好汽车燃料的发展方向”的第11场工程科技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此次工程科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侯祥麟、徐承恩、李大东等30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论坛,与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位专家、学者。 在21世纪石油仍将是主要能源之一,在今后几十年,燃油车辆仍将是汽车家族的主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已十分严重,如北京市汽车排放对大汽污染的贡献率已达40%~50%。为了迎接奥运和进入WTO的挑战,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燃油车辆的节能和清洁化、提高燃油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当前炼油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李大东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友好汽车燃料的发展方向》的主题报告。他说,虽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石油所占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汽车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如北京市汽车总量约占全国的1/10左右,再加上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车辆行驶速度较低,车辆超载现象比较普遍等原因,更加重了汽车尾气的污染排放。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方法有机内净化、提高燃料质量及安装催化转化器等。近20年来,虽然在改进发动机、汽车尾气净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即炼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清洁燃料,为汽车提供低硫、低烯烃、低苯汽油和低硫、高十六烷值柴油。 我国在2000年就实施了汽油无铅化,同时执行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和新汽油质量标准,轻柴油的新标准也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但目前我国使用的汽、柴油质量与“世界燃油规范”II类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在我国汽油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烯烃和硫含量高,柴油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硫含量高及氧化安定性差。因此,要使我国的汽、柴油质量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首先必须要加大炼厂装置改造的资金投入。 李大东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开发的清洁燃料生产新技术。他说,专家们正在采用一些新的降烯烃、深度脱硫及增加高辛烷值组分等技术来生产清洁汽油,如第二代降烯烃催化剂及醚化等降烯烃技术、对高硫加氢预处理及RSDS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和几种固体酸烷基化工艺正在进行中试,近期或几年之内就可以推广应用。 李大东还介绍了车用乙醇汽油、天然气合成油、煤制油及燃料电池等汽车代用燃料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他建议,要结合我国资源状况制定代用燃料的开发政策。他说,代用燃料种类很多,各具特点,应该说都是发展和推广的方向,未来汽车燃料多样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应结合国内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及农业资源,确定适合国内发展、技术成熟或走向成熟的代用燃料发展方向。 据了解,为了加快我国汽、柴油的质量升级,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已提出近期的质量目标,即从2003年1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将参照执行“世界燃油规范”II类标准;2006年1月1日起,这三个城市将开始参照执行“世界燃油规范”III类标准。(据《科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