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2001年研究工作总结会在南京举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2-07 【字号: 小  中  大   

    “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课题组于2002年1月25日-27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对过去一年各专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交流,并担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取得了明显进展。
    1.错鄂200m湖泊深钻岩芯以磁性地层为主要依据,结合U系测年等其他手段,初步建立了年代序列,该孔的底部位于高斯正极性世,约280万年。根据孔内第三系顶部2.5m厚的风化壳的存在,表明高原中部主夷平面的解体与湖盆形成对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孢粉组合恢复了该地区植被演替的历史,并初步探讨了植被演化对构造事件的响应。整个植被的演替从森林草原-暗针叶林-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其中以260万年为界,暖性分子完全消失,被暗针叶林代替,反映垂直植被带对构造的响应。钻孔揭示了180万年、120万年、80万年等构造气候事件,对80万年之后一度沉积缺失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2.根据错鄂湖泊短岩芯AMS14C测年,已初步建立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年代序列,完成了有机碳同位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对1999年所采0.7m和1.1m湖泊沉积岩芯的环境指标分析,特别是根据同位素资料与器测资料的相关分析,恢复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气候历史。藏南沉错湖泊已获得孢粉和硅藻演化序列,并根据硅藻转换函数定量恢复了该地区古盐度。
    3.现代过程的孢粉、硅藻、介形类、植硅体及表土有机碳同位素研究,亦已完成预期任务。该研究内容具有原始创新性,通过建立青藏高原花粉、硅藻、介形类与气候环境要素数据库,运用国际上采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建立各种环境指标与温度、降水、盐度的转换函数,为古环境半定量重建奠定基础,进而区分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效。已完成表土孢粉680个样品的鉴定,有待建立转换函数;完成高原50余个湖泊的硅藻、介形类调查和相应湖泊的水化学测定,建立了硅藻、介形虫优势种[湖浪介]体长与盐度的转换函数;完成了200多个表土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探讨了C3、C4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C3植物对不同海拔高度表土有机碳同位素的贡献率,认为海拔3500m以下,随海拔升高,有机碳同位素偏负,而3500m以上降水是控制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注意各钻孔剖面的精确定年,并尽快使出高精度结果,同时需14C测年、U系测年和ESR测年的补充和验证。表生过程要尽快建立孢粉和介形类转换函数,完善硅藻转换函数,并应用到古环境研究中,表土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和机理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较多地强调了古生态学在重建古环境中的作用,把古生物学(孢粉、硅藻、介形类、植硅体等)与地球化学过程紧密结合,已为环境过程的定量重建和钻孔岩芯中环境指标的解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注重如何与现代过程相结合,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古气候、古环境,注重由点到面的扩展。通过钻孔了解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各自环境演化的特征,结合相邻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时间尺度环境演化与印度季风以及高原构造隆升的关系。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沈吉 王苏民 吴艳宏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