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科协“科学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召开前夕,中国地理学会于6月2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伦理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学会理事长陆大道研究员主持,郑度院士作了“关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思考”主题报告。 郑院士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人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对生态与环境道德的理解和科学家群体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环境伦理的若干问题。认为,从自然主义角度,环境伦理应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物种,慎对脆弱环境。 关于科学家群体的道德与社会责任,郑度院士认为,科学家群体对自然的认识应当优先于政府领导及一般大众,对人类家园的忧患意识更强。所以,科学家群体有责任做好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让决策者、社会公众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护育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包括评审、评估研究项目,要考虑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问题。领导决策部门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往往存在功利主义;普通百姓为了生存,也认识不到其某些活动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科学家应从客观角度,根据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讲真话。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违背环境伦理的问题。如:有的地区以发展为由,将生态与环境问题置于不顾;在西部开发中,将污染产业向西部转移,生态建设中违背自然地带规律常识等。 陆大道研究员认为,环境伦理问题的核心还是是人地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地依照环境伦理观念处理好人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通过环境伦理以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让科技工作者养成更严谨、更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科技界一部分人急功近利、浮躁作风以及不端行为等问题。对于地理工作者,一定要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遥感、GIS等,但不能依赖计算机。 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环境伦理观念是可变的,依据看问题角度不同、人群和国家的不同而变化的。可操作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环境伦理观念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批驳和禁止那些违反科学、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和现象。在环境伦理问题,以及科学伦理问题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要有预见性,然后做好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让决策者、社会公众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护育自然。 最后,大家建议在《地理学报》上发表郑度院士的报告,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对科学伦理问题的重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各学科和各行业科技工作者对相关科学伦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地理科学与资源所 中国地理学会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