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第19届国际动物学大会成员大会上投票决定成立国际动物学会(ISZS),常设秘书处挂靠在北京动物研究所。大会选举了国际动物学大会执委会领导成员:John Buckeridge (新西兰)、Michael Schmitt (德国)、Edwin L. Cooper (美国)、Rosa Polymeni (希腊)、宋大祥 (中国)、张知彬(中国)、Jean-Marc Jallon(法国)当选。秘书处秘书由解焱担任。
20世纪70年代,动物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动物学众多的次级学科及专业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使动物学本身被严重分裂,最好的体现是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动物学大会与会者超过2000人,但论文集却被分裂为众多的部分。由此产生的间接后果是“动物学”从大学课程中消失,甚至从科学学科行列中被除名。直接后果则是:研究动物多样性的科学家数量急剧减少,剩下为数不多的动物学家被认为只是在研究所谓的动物皮张,或者博物馆里沾满灰尘的老鼠标本。另一方面,众多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学会所取得的新成就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跨学科应用也大大地减少了。研究复杂动物的科学逐渐丧失了其在不断进步的科学中的显著重要性。
2000年在雅典召开的新一届国际动物学大会在开始扭转这样的趋势的努力中受益不少。尽管只是一场由分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分支分类学家、免疫学家、寄生生物学家、分子系统发育学家、胚胎学家,以及涉及相关领域的其他人士参加的较小规模的会议,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自发组织的活动,因为没有一个与会者得到经费资助。这次大会的成果是,这是第一次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动物学,并愿意为这种综合的尝试继续努力。
雅典会议之后,组织者们便着手重建动物学会的各项工作。在John Buckeridge博士,Francis Dov Por博士和张知彬博士的共同推进下,重建动物学会的提议在2004年国际生物学联合会(国际动物学大会是其成员之一)的会员大会上得以通过。经过过去一年的讨论,提出了扩大“动物学会”这个术语含义的建议,将新学会定名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动物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Zoological Sciences (ISZS)。建议成立的“国际动物学会”表达了整个动物学界的普遍意愿。它的意义除了标志动物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复出之外,还在于它为我们再次综合动物学的努力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国际动物学会的会员可以是个人或团体(后者为合作会员)。国际动物学会的职责包括:每四年举行一届国际性动物学大会;定期出版一份国际动物学杂志;在不同的动物学专业领域中起到协调、沟通联系与合作的作用;创建一个永久性网站,负责网站的运作与维护,提供动物学信息和建议,为网上讨论、研讨提供媒介,以及筹备国际动物学大会。
任何学会的建立初期都很会经历所谓的“建立的困难”。而这往往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日常事务的后勤组织而引起的。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使我们面临的困难大大减少:中国动物学会在这一阶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包括,在北京筹备建立永久性秘书处。动物研究所将负责提供国际动物学会秘书处启动所需的资金、工作人员及基础设施。这将保障国际动物学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国际动物学大会委员会主席 John Buckeridge博士、第18届国际动物学大会组委会主席Francis Dov Por博士,以及第19届国际动物学大会秘书长、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知彬博士,共同起草了《国际动物学会章程》草案。草案已通过国际互联网,结合众多动物学家的批评意见,修订完毕。该草案已在8月24日晚举行的第19届国际动物学大会成员大会上投票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