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序列后,努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并不断取得新成绩,继2003年赢得2007年在中国主办“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之后,近日又为我国争得“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学大会”(2008年)的主办权。
土壤微形态学是利用显微技术研究土壤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由奥地利学者库比纳首次提出后,先进的电子扫描、原子力、激光共焦等显微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X光-断层摄影技术、X光-同步加速器计算机显微图像技术等都成功的应用于土壤微形态研究。同时,学科的交叉,特别是与其他方法与手段的结合,使土壤形态学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由静态剖析向动态机理研究、由二维向三维、由微观向超微观发展,而且还渗透并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与灾害、石油、海洋、工矿、土建,直至细胞学、基因工程等学科和经济部门。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土壤微形态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刘东生、朱显谟、安芷生、侯光烔等一大批学者利用土壤微形态的方法,在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形成过程及其古环境意义、南方红壤及水稻土发生分类,以及紫色土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国际土壤微形态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于9月底在土耳其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学大会”上,4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学者参会。成都山地所贺秀斌研究员在此次大会上宣读的“全新世黄土剖面形成环境的三元性特征”和“土壤结构质量指标化方法”两篇论文,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兴趣。贺博士还代表中国土壤学会向国际土壤微形态学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国主办第十三届大会的申请。经过激烈的竞争,凭借我国多方面的优势和实力,领先于加拿大、巴西和波兰而获得“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学大会”的主办权。
据悉,由成都山地所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学大会”将于2008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将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树立成都山地所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该所国际上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