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香港溢达集团合作,承办了“新疆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论坛”,产生了极大社会反响。会后,双方又对新疆棉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于2003年8月完成《新疆棉纺产业选择及其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报告。该报告已呈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
该报告分一个主报告和三个附件。主报告包括三个问题:基于特殊生态环境的新疆棉产业发展、新疆棉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三个附件为:新疆生态环境分析、新疆纺织发展变化情况及现状、印染业对环境影响报告。
报告的第一部份中,对新疆发展棉产业的生态优势和影响新疆棉产业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充沛的光热资源和农业灌溉条件是新疆棉花生产快速发展的自然基础;而影响棉产业发展的生态因素包括水的数量和质量、南北跨度大的光热差异、风沙危害、盐碱危害等等。为此,新疆棉区分为最宜、次宜和不宜区。全区水利工程供水量中,工业供水量4.69亿立方米,仅占供水总量1.35%,而因地质原因和排水环境,水质持续恶化,为此,确定了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发展的限制性。
报告第二部份对新疆棉产业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新疆棉花种植业称冠全国,种植面积占全国26.7%,总产量占全国36%,全国高等级棉花中,新疆占了86.6%(2001年),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为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疆棉纱业发展迅速,从1985年至2001年,棉纱总产,增长6.7倍,年均增长16.4%,但新疆棉纱产量仅占全国3.98%,只占新疆棉花总产量的19.3%,而且棉纺企业10万锭以上仅3家,仅占棉纺企业数的5%,自动络筒机占有率只有12.54%,新型纺纱和高速自动气流纺比例不足3%,高支纺纱少,平均纱支只有30支,“精粮粗做”现象严重。新疆印染业低效益、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亏损严重,2001年印染布产量只有1990年的12.4%。织布业与服装业在全国地位很低,棉织机仅占全国总量的1.66%,布匹生产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88%,服装产量全区人口每人仅合0.7件。棉副产品尚停留在粗加工业水平,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根据上述,报告提出新疆棉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是:巩固种植业优势,强化高效纺纱业,积极开展棉副产品深加工业,适度发展织布业和服装业,控制和压缩印染业。棉花种植业在趋向稳定高产前提下,实现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大力发展长绒棉、优质棉,选择培育陆地棉中长绒棉品种以替代部份长绒棉,加强攻关突破超级长绒棉种植。纺纱业应以建成国家优质棉纱生产基地为目标,逐渐实现棉花总产一半以上用于纺纱,并充分利用新疆特种优质棉花,发展高档次产品,进行高起点竞争,形成一批上档次、规模在50万锭以上,具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棉纺大企业、大集团。对印染业实行控制和压缩方针,适度保留民族服饰有特殊要求的印染。适度发展织布业和服装业,突出民族服饰生产,以占领西亚服装市场。改变棉副产品利用的原始状态,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报告认为,如果新疆棉纱、棉布加工能达到棉花总产的50%,服装业达到棉花总产的5~10%,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达40~50%,棉花及其加工业总产值可提升两倍以上,棉花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