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同主办,由亚太空间合作组织 (APSCO),世界气象组织 (WMO)和中科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NSSC/MIRS)等单位共同协办的COSPAR能力建设培训班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开幕,该培训班时间为2周,主题是基于卫星遥感领域中水循环要素探测方法及专用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
来自14个国家的35名学员和100余位来宾参加了开幕仪式。学员来自蒙古、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伊朗、土耳其、波兰、泰国、秘鲁和中国。
开幕式开始,COSPAR副主席,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代表COSPAR总部和会议组委会对授课教师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的代表张伟秘书长、世界气象组织(WMO)的代表Pokrovsky教授、瓦伦西亚大学的Ernesto Lopez-Baeza教授代表受邀讲师分别讲话。大会主持人、培训班共同主席、中科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阎敬业研究员宣读了COSPAR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小组主席Pierre Philippe-Mathieu博士的贺信。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林明森受邀作了《中国海洋遥感卫星及其应用》的报告。
培训班第一课是吴季的大会报告《卫星遥感概述》,围绕着卫星遥感的两大难题,即克服地球引力场和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展开论述。进而深入阐述了空间对地观测的理论、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对微波/毫米波遥感器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分析。
此次研讨会授课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紧凑,分别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水循环遥感领域专家授课。国外专家主要来自欧洲空间局(E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等单位,其中包括来自欧空局SMOS卫星的项目PI(Principle Investigator)Yann Kerr博士,SMOS卫星有效载荷总工程师Manuel Martin-Neira博士,SMOS主要智囊团队IgnasiCorbella博士等,他们将围绕世界第一颗水循环卫星的探测理论、方法、有效载荷及数据处理等展开全面培训。来自中方的吴季研究员、施建成研究员、董晓龙研究员及杜阳研究员也将各自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学员进行培训,充分展现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
该培训课的目的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着眼未来培养青年科研人员,以满足气候变化研究的长期要求。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水循环研究的总体简介;卫星遥感简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统计数据分析;微波辐射测量学原理;水循环卫星遥感器;遥感卫星数据的陆地及海洋应用;遥感数据产品的定标/标定(Cal/Val);遥感数据在数值预报模型中的同化等。
本次研讨会还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于提高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水循环领域的综合科研水平,培养对地观测、遥感科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组织教师学员进行业务学习之外,组委会还组织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包括篮球比赛、文化交流以及参观考察等。在保证学员掌握卫星遥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