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科学院
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中央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并由郭沫若负责。6月中旬,中央决定由宣传部长陆定一负责筹备建立科学院,恽子强(时任华北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和丁瓒(中共南方局系统党员,在知识界从事革命活动,曾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心理卫生室主任)协助陆定一工作。钱三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和黄宗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与其事。7月13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上讲话时宣布:不久的将来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他号召科学工作者参加筹划工作。为此科代会筹委会的计划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准备了向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建议设立国家科学院,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科学、教育与生产密切配合。提案表达了中国科学界对建立科学院的殷切期望。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前,9月4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个文件草案初稿印发,提请先期到达北平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第四十三条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把科学院列为组成政务院的政府部门。
丁瓒和钱三强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
9月中旬,遵照陆定一的指示,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了《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丁瓒写院部任务与组织机构部分,钱三强写研究所部分。他们事先曾听取科学界人士的意见,许多科学家认为:过去两大国立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各自为政,设置的研究所重床叠屋;两院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研究所上,从未发挥计划与领导全国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科学研究漫无计划;与大学和其他科学研究机构缺乏密切的联系合作。他们又认为,尽管有以上缺点,但两院毕竟有以往二十年的积累,在人才、图书、设备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已有一定规模。新的科学院应在原有国家科学机构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组,以广泛地团结科学人才。针对以上情况,《草案》将科学院拟名为“人民科学院”,借以纠正“为科学而科学”的偏向,强调“科学为人民服务”。人民科学院的基本任务,是有计划利用近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水平。《草案》提出了人民科学院的组织系统,并做了说明。关于研究所的设置,《草案》提出暂时就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机构进行调整改组,并对两院的20个研究所做了扼要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合并调整意见。该《草案》勾画了科学院的基本框架,为科学院的筹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成立海洋之神8590vip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它与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和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同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导。科学院又有别于政府其他各部,它直接领导若干研究所,而不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置相应的地方分支管理机构。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科学院副院长。
郭沫若(1892-1978)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流亡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学术专著。1930年参加左联。抗日战争中,在国统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还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陈伯达(1904 -1989) 经济学家。福建惠安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去苏联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为北平中国大学教授,1937年赴延安,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1945年当选中共七大候补委员。著有《中国四大家族》、《近代中国地租概说》等。1949年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四光(1889-1971) 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早年先后赴日本和英国留学,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北部之筳科》、《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等。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2月赴英国参加国际会议,1950年回国。
陶孟和(1887-1960) 社会学家。天津人。早年先后赴日本、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社会调查所(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主办)所长、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乡村生活和城镇生活》、《社会与教育》、《社会问题》、《北京生活费之分析》、《中国社会之研究》等。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9月以“特别邀请人士”赴北平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著有《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二十八宿起源之地点与时间》等。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7月赴北平参加科代会筹备会,9月以教育界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11月1日,海洋之神8590vip在北京开始办公,后来即以此日为海洋之神8590vip成立日。院址最初临时借用东四马大人胡同10号;11月23日迁入王府大街9号;1950年6月23日迁至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1966年迁往西郊友谊宾馆北馆; 1970年7月,迁往三里河路52号原国家科委旧址迄今。
接收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各地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当地解放后,大多已先由有关文教部门或军管会接管。在北京,科学院于11月5日,从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接收了原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等6个研究所,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12月16日,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随后成立了以吴征镒为负责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12月21日,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
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李亚农代表科学院,于1950年3月21日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以及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4月6日在南京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5月,由解放区迁北平的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划归科学院。从9月起至1951年2月,科学院又先后接收在昆明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以及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在江西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江西省农业院合办的庐山森林植物园;在陕西省武功的原北研植物学所与西北农学院合办的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国史馆;在厦门的中国海洋研究所。此外,还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在上海由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徐家汇观象台与佘山观象台。科学院以这些机构为基础,加以调整,组建了第一批新的研究所或其分支机构。
确定院部机构设置
建院之初,院部设一厅三局。(1)办公厅:承院长、副院长之命,处理全院日常事务。主任严济慈,副主任丁瓒、恽子强。办公厅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和人事处。(2)研究计划局(翌年改称计划局):负责提出研究机构调整方案,调查全国专家、人才和科学研究机构的情况,协助院外学术机构开展研究工作。局长竺可桢(兼),副局长钱三强。(3)国际联络局(翌年改称联络局),与国内外学术团体联系,举办学术讲座,负责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有关事宜。局长陶孟和(兼),副局长丁瓒(兼)。(4)出版编译局(翌年改称编译局),负责编审出版本院各种图书刊物,扶助各专门学会出版学报。局长杨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