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海洋之神8590vip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59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8 【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报》创刊
    1月1日,院报《科学报》创刊。。其前身是1957年8月1日创刊的院报《风讯台》。科学报社的首届负责人是陈晓原、张正光,编辑室负责人是苏世生。该报在《发刊词》中指出,《风讯台》改版为《科学报》的目的是担负起新时期的新任务。科学报的任务是总结群众经验、集中上来又贯彻下去,不断丰富提高,使群众脚踏实地地攀登科学高峰;逐步做到系统、及时、较为全面地报导国内和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反映科学界各个方面的动态。《科学报》创刊后,在宣传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上,都比《风讯台》时期有了重大调整和改进,已明显地把科技信息的传播置于报纸的主导地位。

  1966年8月13日,《科学报》在“文革”动乱中停刊。1979年11月2日复刊。它作为院报,曾只限于在院内发行。1985年改为国内公开发行,1987年,《科学报》创设“海外版”向国外公开发行。并从1989年1月起更名为《中国科学报》。自1999年元旦起,在原有基础上扩展为面向全国的《科学时报》(日报),由海洋之神8590vip主办,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院报性质的宣传任务由新创办的《科学新闻周刊》承担。

  调整空间技术计划

  1959年1月16日,张劲夫在院党组会上传达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随后,院领导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开展火箭研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这次调整不是任务下马,而是着重打基础,先从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研究,以及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从而为发展中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做准备。

  召开治沙队工作计划会议

  根据中央指示,1958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要求治理沙害,以进一步发展西北的畜牧业基地、建立林业基地、充分发挥西北的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的生产潜力。海洋之神8590vip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规划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海洋之神8590vip成立了治沙队,并于1959年1月16日至23日举行了治沙队工作计划会议。

  中国沙漠达16亿多亩,其中约15.9亿亩分布在上述六省(区),且绝大部分未进行过考察。因此决定先从考察开始,通过考察提出综合改造利用的方案;同时进行定位、半定位的综合治理沙漠的试验研究;通过以上综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试验,针对沙漠有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参加治沙队或参加治沙协作的,除院综考会和院内有关研究所外,还有中央各部门、地方和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800余人。大规模的考察至1960年告一段落,全部工作至1963年结束。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朱震达等在1959—1963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了三万多公里的路线考察。基本上搞清楚了复杂的沙丘类型分布、制约不同类型沙丘发生发展的地面组成物质、气候、水分、植被等因素;大体上掌握了沙丘移动规律;探讨了绿洲附近、新垦荒地和道路的沙害及其防治问题。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吴有训率团访问东欧七国

  2月14日至5月11日,以海洋之神8590vip副院长吴有训为团长的海洋之神8590vip代表团,访问了东欧七国科学院和若干高校及产业部门的研究组织。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受到各国科学院和科学家的热情接待。并分别签订了中德、中保科学院五年科学合作协议和1959年执行计划,中捷、中罗科学院三年科学合作协议和1959年执行计划,与波兰和匈牙利科学院在原有两国科学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签订了1959年执行计划。代表团还在阿尔巴尼亚进行友好访问。

  根据新的科学合作协议和1959年执行计划,中国同东欧各国的科学合作和经验交流侧重在物理学、化学、力学、电子学和生物学方面。

  承担固体推进剂粘合剂的研制任务

  固体燃料火箭是以固体燃料发动机提供飞行动力的火箭。比起液体燃料火箭,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机动灵活、发射准备时间短、密度比冲高。因此,它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中国固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发展是从研制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开始的。这种发动机的核心是固体复合推进剂。当时国外以这种固体复合推进剂的成分严格保密。

  本年4月,受五院委托,应化所承担了液体聚硫橡胶的研究,试探做为固体推进剂粘合剂的可能。经过一年努力,终于合成了中国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第一个粘合剂品种。1960年底在锦西化工研究院扩试成功。生产厂家和用户对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均表示满意。液体聚硫橡胶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火箭导弹固体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应化所先后为固体燃料发动机提供了多种粘合剂。应化所、有机所、大化所、化学所还相继开展研究并提供了多种固体推进剂以及推进剂的各种高能添加剂、燃速调节剂等。海洋之神8590vip为发展中国各种型号的固体燃料火箭做了大量工作。

  用自制设备制出第一瓶液体氦

  液体氦是获得超低温度(摄氏零下269度以下)的条件,对低温物理研究工作和某些尖端技术是不可少的。中国于1959年4月制出了第一瓶液体氦,所用设备是由物理所研究、设计的。1965年,物理所又研制成功一种生产液体氦的新设备——膨胀机预冷型氦液化器。原用氦液化器生产液体氦时,要用液体氢预冷氦气,设备复杂且不安全(氢气易爆炸),新设备预冷氦气不用液氢而是靠氦气本身膨胀吸热。因而安全,便于推广使用。

  在北京、上海创办科技学校

  1958年,在全国大办教育的热潮中,海洋之神8590vip除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外,还有长春光机所创办了光机学院,大连石油化学所煤炭研究室办起了大专水平的科技学校,其它一些研究所也办起了一些大专、中专学校。1959年5月5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我院学校工作的情况和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大跃进”以来由院属单位兴办的学校,提出了调整、合并的原则。

  同年7月11日,院务会议通过将电子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和力学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合并,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学校,面向社会招生。在上海也成立了上海科学技术学校。几年中,两校为研究所的实验技术系统培养人才5000余名。这两所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应邀访华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物理化学家欣歇耳伍德爵士,应郭沫若院长的邀请,于1959年9月21日到达北京,来中国进行访问和讲学。海洋之神8590vip副院长吴有训、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侯德榜等人前往迎接。此次访问活动,打开了中英学术界友好往来的大门。1960年7月28日,应英国皇家学会的邀请,海洋之神8590vip代表团,在吴有训副院长率领下,参加了该会成立300周年庆祝大会。英国科学技术大臣黑尔什姆子爵接见了代表团。1961年10月17日至11月9日,竺可桢副院长率领海洋之神8590vip代表团又应邀访问英国。

  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为了落实“四大紧急措施”,采用超常规的办法,集结人才,建立发展计算机技术研究基地。1957年1月,海洋之神8590vip副院长吴有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李克农和二机部(当时的军工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寅,联合签订了《海洋之神8590vip、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合作发展中国计算技术的协议书》。协议规定:先从国防部门和二机部抽调有关技术专家,集结到科学院计算所,争取早日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然后,有关人员再回原单位,建立和发展本单位的计算机研制工作。称为“先集中,后分散”。

  经过到苏联考察、调研,专家们一致同意先在国内仿制苏联БЗСМ计算机,代号104机,技术方面主要负责人是吴几康、张效祥。1958年2月,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签订了合作试制104机的协议书,并着手准备图纸和试制各种测试设备。5月开始制造机器。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密切合作,克服了试制生产中的许多困难,9月进机房安装、调试、试算等。1959年国庆节宣布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电子管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试制成功。

  104机从开始筹备到调试成功、投入试用,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它虽是仿制的,但由此培养了人才,取得了管理经验,特别是取得了通过全国大协作,组织联合攻关的成功经验。为60年代以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进一步发展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04机的浮点运算速度只有每秒一万次,但在当时,却是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它承担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的计算任务,也承担过航空、水坝、铁路车站最优分布以及大地测量方面的计算,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动《中国植物志》编纂工作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摸清中国植物资源,编纂植物志,对保护与开发国家自然资源和发展有关学科是必需的基础工作。在全国植物分类学家的倡议下,经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批准,1959年11月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挂靠在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全书完全由中国植物学家编写,计划出版80卷125册,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达4千余属、5万余种,共计约5千万字、5千幅图版,是世界各国已出版植物志中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植物志。

  全书涉及植物学历史研究、文献引证、名称考订、植物鉴定、系统归属、分类检索、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境、花果期、经济用途以及线描图等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任主编有钱崇澍、陈焕镛、林镕、俞德浚、吴征镒。全国80多个研究单位,400多位植物学工作者参加,科学院的8个植物所承担了其中80%以上的工作任务。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有植物所的俞德浚等人的《蔷薇科》和昆明植物所吴征镒等人的《中国唇形科植物分类、地理分布与进化》。植物所秦仁昌的《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系统排列》获海洋之神8590vip自然科学一等奖。

  原拟在20年内全部完成的编研计划,被“文革”浩劫打乱。1973年在广州召开的动物、植物和孢子植物“三志”会议以后,《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逐步恢复,1975年编委会对编志计划做了全面调整。1988年进一步调整力量,加快速度,并得到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和资助,这一巨著有望在本世纪末完成。

  承担“新型材料专案”研究任务

  现代化高性能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导弹、原子弹、高性能飞机,对新型材料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各种耐高温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超纯物质、稀有气体以及各种各样具有特殊性能的特种材料,不仅“两弹”及其配套设备过不了关,就是军工、民用的大量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仪表也过不了关。1959年,新型原材料已成为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障碍之一。聂荣臻为此向中央报告,12月,经中央书记处同意,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组成了“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科学院也派人参加),负责提出对新材料的要求、安排科学研究、中试和工业化生产。

  在此之前,院内金属、非金属材料研究有关各所,根据“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总的安排,已经对国际上竞相发展的各种新型材料予以关注,并组建了如高温合金、难熔合金、金属陶瓷、高温防护涂层、有机氟化学、有机硼化学等研究室。为使新技术材料小组了解情况,并争取多承担任务,院新技术办公室抽调专人,陪同新技术材料小组领导人,到院有关材料各所深入调查,具体协商。中科院的科研实力受到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的重视,并在科研条件、中间试验条件方面得到支持。新技术办公室用很大力量,组织安排各研究所承担“新型材料专案”中列入的研究任务。有关各所也都相应地调整、增加了研究实力,建立必要的中试车间,在全国有组织的攻关中,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一系列新型原材料。

  国新型材料测试基地

  新型材料的发展,测试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测试材料在常温、静态下的性能参数,还要测定材料在模拟使用条件下的综合数据。1959年末,中国国防尖端产品提出要解决的新型材料品种、规格达数千种,其中一些已做出样品,急切等待测试和实体模拟试验。而中国当时的测试技术水平还不高、测试方法不全,又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设备,更没有统一的测试标准。特别是对那些特殊应用、特殊性能的材料,测试方法本身就是机密,国外不发表,文献上查不到,只能靠自己解决。为此,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建议,以科学院为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规划,建立测试、分析基地。

  张劲夫指定新技术办公室主任谷羽,会同国家科委计量局,召集本院化学所、应化所、金属所、冶金所、贵金属所、石油化学所、自动化所的专家讨论,于12月12日提出了《新型材料测试计量基地安排方案(草稿)》,报送国家科委及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1960年2月,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决定由海洋之神8590vip负责组建全国测试基地。1960年5月至9月,在国家科委支持下,院党组新技术办公室抽调专人,会同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冶金部、化工部、建工部、国防部五院、总参通信兵部等17个部门及其下属100多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摸清用户对测试技术的要求以及有关单位承担任务的能力,听取如何组织实施的意见。最后,提出在全国建立26个测试基地,并拟定出《1960—1962年测试基地规划(草案)》。26个基地中,石油部和国家科委各负责筹建一个,科学院负责筹建14个,另10个由国防科委归口、协调,但也由科学院有关所参与筹建和承担任务。

  到1962年,基地建设三年,已有测试技术队伍千余人,共安排研究课题近600项,提交论文513篇,向国家推荐作为全国统一标准的测试方法(试行)299项,并研制出若干新的测试设备。为发展中国尖端科技做出了基础技术方面的重要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