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喜闻旱獭变身“立地成佛”
  文章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1-16 【字号: 小  中  大   

  地松鼠 命运多舛

  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旱獭(Marmota)又名土拨鼠,藏语称“哈拉”,蒙语称“塔尔巴干”,汉人又称它为“雪猪”、“雪里猫”。虽也归松鼠科,却不象树栖性松鼠小巧玲珑、活泼可爱,也没有进“国‘三有’动物”红名录受保护的好运。它们是典型的地下穴居种类,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因潜藏烈性病菌,又危害牧场,一向被疾控与植保部门列入监控、杀灭黑名单。

  坏习性 沦作害兽

  旱獭生活在北半球高山草甸、平地草原及具岩石的旷野。向阳干燥的山坡、谷地和牧草茂盛的草地是旱獭首选栖息场所。它们是昼行性草食动物,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茎、根及种子为食,也吃些灌木嫩枝及昆虫。营家族群居生活,洞群占地可达数十至数百平方米,有主洞(越冬洞巢)、副洞(夏洞巢)和临时洞(无窝)。主洞结构复杂,多洞口,巢穴深1.5~3米,甚至4米,洞道可长达10~50米、深2~3米,越冬时堵塞洞口。旱獭冬眠,寿命可达15~20年,与牲畜争吃牧草,1只成年獭每年活动季可吃50~100千克优质牧草。为了筑巢并防止洞口旁藏天敌,还会尽量咬断拖走洞口周围的植物,而随后生长的往往是牲畜不吃的杂草,致草场质量下降;挖洞翻堆大量泥土到地面,形成5~10平方米大土丘,易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致草场沙漠化。更严重的是,旱獭是鼠疫、野兔热、森林脑炎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主要保菌动物,屡屡成为牧区引发鼠疫的元凶,持续威胁人畜健康。因此不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害鼠”,加之杀后可用,长期遭受剥皮、抽油、剔骨、烹肉对待。

  露真形 混身是宝

  人杀旱獭,往往是名除害,实谋利。喜马拉雅旱獭和灰旱獭皮板结实、毛绒丰厚有光泽,品质甚好;西伯利亚旱獭毛皮类似貂皮。因此它们长期成为牧区捕猎的重要毛皮兽。旱獭肉可食,细嫩鲜美,能祛寒,可风干保存。而取其体内脂肪装入它的胃内,挂通风处阴干即成药材“雪猪油”,外形似鹅蛋,以厚实、色白黄者为佳,有祛风湿、解毒、止痒的功效,主治风湿肿痛、皮肤溃疡、湿热疮毒等。同时还可剔取旱獭的四肢等骨骼,去净筋肉,悬通风处晾干,则称“雪猪骨”,有祛风湿作用,治风湿痹痛、筋骨麻木等症。其他药用价值还有:头盖骨治水肿;胆汁醒酒,治食物中毒,外敷治伤;胆与熊胆相配,敷治骨折,内服补骨;灭菌的旱獭油敷外科创口,可助愈合。旱獭油系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既可食用,还可制肥皂或提炼成工业用高级润滑油。如此化害为利未免血腥,獭数量过多时,为控制其危害牧场或传播病疫,可谓不得不为之;若掠夺性滥杀则是毁宝。

  旱獭繁殖力远不如其它鼠类,每年仅1胎,每胎通常4、5仔或略多,少有超10仔的。印度为防止其遭过度捕猎,已将该国也有分布的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旱獭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限制开发利用,要求各成员国合作控制其贸易;我国分布该2物种,就同时受该附录的限制。可见,直接杀戮的血腥利用将会因自然界旱獭数量衰减和资源保护需要而走到尽头。

  通人性 变身为佛

  近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崇选博文(2007)说:“喜马拉雅旱獭自古就生活在丹巴雪山下的草原里,是土地神的宠物。莫斯卡(位于四川丹巴县丹东乡境内)藏民将旱獭奉为神灵,每天都要拿好吃的东西喂这些小宝贝,使这里的野生旱獭融入了牧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莫斯卡旱獭通佛性,见人就立身而起,拱掌相拜,是丹巴大雪山下最可爱的野生动物。在藏民看来,万物皆有灵,是化身于雪山、森林、河流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中的。”文中的相片也实在温馨:

  这与我脑海里原有的“该杀”印象大不同。原来,人善待旱獭,它也会很可人可心呐!

  美国科学家的成就似乎也表明,旱獭确有灵性、通佛性:美国已成功地把美洲旱獭(Marmota monax)在实验室饲养、净化成实验动物,利用其一些特有的生理性状作医学生物学研究。医学上将这种具有人类生理或疾病模拟表现的特定动物实验对象称为“动物模型”。

  由于美洲旱獭肝炎病毒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BV)相似,美洲旱獭持久感染该病毒会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基于此,首先就将它用作研究乙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动物模型,效果甚好。

  又由于旱獭对鼠疫等病原体有耐受性,感染后不会死亡,这就成为研究这些烈性病原体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的稀罕材料;并且它对布氏杆菌属、类丹毒及肠道寄生虫均可感染,因而也成为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实验模型。

  更奇特的是旱獭还会发生多种人类罹患的营养性内科疾病,如肥胖、血管病及肿瘤等,这就成了研究这些营养性疾病难得的动物模型。美国正是将其用于体重与能量平衡、食欲与采食量控制、内分泌机能调节研究,以及心血管性、脑血管性和肿瘤性疾病研究,取得一系列很有启示性的益生保健数据。

  此外,旱獭正常生理特性亦能为人奉献。一因它生长繁育于高原草甸草原,耗氧量极低,已成为高山生理和低耗氧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二因旱獭是典型的冬眠动物,从冬眠旱獭血浆中已分离出一种冬眠诱导物,为揭示动物控制冬眠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于是它又一跃成为研究冬眠的动物模型。

  这样,体长45~70厘米、体重3~7千克硕大的美洲旱獭,一经除去自身携带的有害病菌、纯化培育,变身为医学动物模型,就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替人患病、替人试药,舍身为人类探寻治病延寿的良策,成了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活菩萨!

  多样性 蕴藏资源

  那么,我国分布的旱獭呢?我国1984年也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类人乙肝病毒(WHV),并建立了东方旱獭丁型肝炎病毒(WD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这提示,多种旱獭都有深化利用的潜质,而旱獭如此变身奉献,比直接杀身的价值要高得多。期盼我国生物学界、医学界和实验动物学界能作进一步探索,使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独特的基因库资源真正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旱獭属已知10余种,分布欧、亚北部和北美;我国有4种,分布西北、西南地区。今据马勇等《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2012),并参考王思博等《新疆啮齿动物志》(1983),将其特征整理成下2表:

  

 

 a—巢;b—粪道;c—洞口

 长尾旱獭冬夏兼用洞平面图(仿赵中石1965)

  综上所述,旱獭变身实验动物,犹如褐家鼠变身大白鼠,小家鼠变身小白鼠,价值无比,功德无量;由此可悟,各种生物“益”“害”非绝对,科学利用可转化。试问旱獭是害是益?或许关键在人的作为。旱獭既能立地成佛,人类更应放下屠刀。非防疫除害必要时,人类应当善待这些仅北半球才有的高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