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地质地球所等发现新石器时代关中先民利用软体动物新证据
  文章来源: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5-08 【字号: 小  中  大   

研究早期人类的食物组成和工具使用是揭示早期人类行为演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软体动物是黄土区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不仅在黄土地层中数量丰富,而且在黄土区新石器遗址中也极为常见。某些种类具有食用、药用、装饰价值,可作为食物、药物、装饰品、工具、疾病传播的媒介等,因此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具有大量的新石器考古遗址,其中保存了丰富的软体动物遗存,为研究先民如何利用软体动物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但相关的研究却不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李丰江副研究员、吴乃琴研究员等人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合作,对关中盆地新石器时代先民如何利用软体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图1)。

他们通过对泉护和案板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5600-4500 cal. yrs BP)软体动物遗存的研究,发现喜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稻田)的中国圆田螺和圆顶珠蚌两个种类(图2,这两类软体动物均具有现生种,可供食用),数量较少。所有壳体都较完好地保存在没有水流改造过的灰坑中,壳体上没有发现分选改造的痕迹;常和一些陶片、石器、动物骨骼等共存。

这些证据表明,距今5600年前,软体动物已经被关中地区的先民作为食物,但因其数量较少,可能不是主要食物。通过对关中盆地从东到西7个仰韶时期遗址(图1)蚌器的研究,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利用蚌壳制作了工具和装饰品(图3)。工具有蚌刀、蚌镰、蚌镞;装饰品包括蚌坠、蚌环等,都是用双壳类软体动物壳体制成。分析认为,全新世中期关中盆地的暖湿气候可能有利于软体动物的生长,为先民利用软体动物提供了原料。

该项工作为研究我国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软体动物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国际期刊PLOS ONE上(Li et al. Mid-Neolithic exploitation of mollusks in the Guanzhong Basin of Northwestern China: Preliminary results. PLOS ONE, 2013, 8(3): e58999)。

原文链接

图1 关中盆地考古遗址地理位置

GTY–关桃园;BSL–北首岭;AB–案板;HXZ–浒西庄;YGZ–杨官寨;BJC–白家村;JZ–姜寨;QH–泉护

图2 泉护(QH)和案板(AB)遗址软体动物遗存

A-D: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QH2 0.9-0.8 m; E-H: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QH2 1.0-0.9 m; I-L: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QH-H3; M,N: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QH2 1.6-1.5 m; O,P: Unio douglasiae, AB-AH-2. 图中线段代表10 mm

图3  用软体动物壳体制作的部分工具和装饰品

A、D:蚌刀;B、C、E、F:蚌镰;G:蚌镞;H:蚌坠;I:蚌环(残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