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果茶场II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果茶场村,坐落在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海拔150-155米。2009年4-5月海洋之神8590vip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超荣研究员课题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132件。2013年5月出版的《人类学学报》刊发该项发掘报告,果茶场II遗址的发掘研究较完整地揭露了石制品组合的特征,为丹江口库区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的综合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石器中,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
果茶场II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而下部发育有网纹红土沉积。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其北依秦岭东延余脉,南濒大巴山系的武当山,中有汉水自西向东流过。丹江口库区在更新世期间这里一直处于稳定的亚热带环境下,动植物繁盛,适合古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是南北方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淅川人、云阳人、梅铺猿人、郧县人等重要人类化石以及旧石器遗存的发现,彰显了该地区在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据李超荣研究员介绍,丹江口库区以往发现的手斧、手镐、薄刃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重型工具大多为地表采集,缺乏确切的地层依据。在各类石制品的比例与组成方面,也往往由于调查采集方法的局限以及人为选择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完整的遗址文化面貌信息。果茶场II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有确切地层依据的前提下,果茶场II遗址的研究较完整地揭露了石制品组合的特征,丰富了对中国南北过渡区域旧石器文化面貌和特点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早期人类在汉水流域的行为活动与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水北调工程湖北丹江库区文物保护研究课题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
图1 果茶场II遗址出土的石锤(1)、石核(2,3)和石片(4-6)(许勇绘制)
图2 果茶场II遗址出土的刮削器(1,2)、砍砸器(3-5)和手镐(6)(许勇绘制)
图3 果茶场II遗址出土的手斧(许勇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