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内陆地区干旱化和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驱动机制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行之有效的气候代用指标不仅能提供详细的记录气候变化特征,还能为驱动机制提供有力证据。
孢粉是反映气候环境变化中最直接和敏感的指标之一,一直被视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海洋之神8590vip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两个钻孔的孢粉结果显示孢粉组合特征明显分为两大类,即基带干旱类型和山地针叶林类型,其含量发生规律的变化。
科研人员借助植物生境和PCA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发现整个晚新生代的干旱强化,具体特征为:在晚新生代早期(18-5百万年,Ma)盆地内部经历持续干旱,麻黄科、藜科和菊科含量总和增加明显。山地针叶林早期以雪松、松属、云杉属为主,后期过渡到云杉属和松属为主,最后仅以云杉属为主,反映了山地截水 (降水) 能力的逐渐下降。喜热成分百分含量表现出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度一致性特征,无论是中中新世气候最佳期(ca.18-14 Ma)还是之后的持续变冷(14 Ma以后),二者都有很好的吻合性。在晚新生代晚期(3 Ma)孢粉类型主要以蒿属、藜科、菊科和禾本科等草本植物为主,山体部分针叶林等乔木已经被草本植被取代,盆地内部变得更干,开始发育多期次的盐类沉积。
科研人员将这些含量特征与深海海洋同位素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温度还是干旱程度都与全球降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支持全球变冷导致水汽减少进而导致内陆变干这一机理。
研究成果发表于Climate of the Past。
对柴达木盆地(a)孢粉组合带和(b)孢粉种类进行PCA分析
柴达木盆地孢粉记录的(a)干旱分子、(b)针叶林分子、(c)非乔木与乔木比值、(d)喜热分子与(e)全球氧同位素和(f)北半球温度拟合曲线的综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