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媒体扫描
【科技苑】带着狗去采蘑菇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2-26 【字号: 小  中  大   

[视频库视频: 带着狗去采蘑菇]

有一种东西,母猪为它神魂颠倒,小狗为它不停奔忙;友善的时候,它能和树互相帮助,厉害起来,却将野草杀得片甲不留。它究竟是什么?为何有人甘心等了一年又一年?

【解说】:一大早,冯永敏和几个同伴就进山寻找一样东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带上了一条比利时犬。这条犬,看上去训练有素。按照训导员的口令,它在森林中努力寻找着一种特殊的气味。经过几番穿梭,终于在一棵松树下有了发现。

【主持人】:冯永敏平时并不打猎,这一天带着狗上山,是为了找到一种很早以前闻到过的味道。多年以来,他为它激动过,也为它担忧过。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咱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那个时候狗还没出现在这个故事里。冯永敏当时是云南丽江永胜县的一个老师,一天,有一位山外来客,想请他帮忙找一种菌子。

【解说】:菌子在当地指的就是蘑菇,永胜的山里有很多,冯永敏一口答应下来。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他们到永胜那座山去,我当他们的向导。

【解说】:可是几天下来,找遍了山上各种蘑菇,来人都直摇头。直到有一天,客人突然在一片松树林前不走了,他先是察看了一番,然后趴在树下,一边闻一边挖。原来他要找的蘑菇不在地上,而是在土里。不一会儿,手里就多了样黑褐色的东西,激动地拿到鼻子下使劲闻。

那人说这是一种块菌,叫做松露。

松露的生长条件十分特殊,所以产量很低。最初,专家认为只有欧洲少部分地区才有。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最有经济价值的块菌,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所以就是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地区,石灰岩地区。

【解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中国的西南地区也产松露。所以,客人才来到永胜这里试试运气,没想到真碰上了。

冯永敏从来没听说过松露这个名字,十分好奇,也拿过来闻,这一闻,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松露猛一闻有点像麝香,又有点像蒜头和肉桂的味道,总之很难描述,而且味道浓郁。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块菌它一百多种化合物,成熟的时候,它慢慢散发出来,穿透性非常大。如果像我们这个屋子一个块菌,整个这个屋子充满了香气。

【解说】:但是客人寻找松露,仅仅是为了它的香气吗?

来人介绍说,挖出来的松露可以出口到国外,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种味道。从中世纪开始就有食用松露的记载。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那时候他们欧洲就知道这个松露是一种很滋补的一种食物,不但是好吃,可能是不管对男人女人都有滋补作用。

【解说】:进入二十世纪,欧注人对松露的追捧越演越烈。法国佩利哥出产的黑松露,一公斤至少500美元,品质好一些的,则可以卖到数千欧元。而拍卖会上的常客白松露,一公斤能卖到十万欧元以上。可以说是一克松露一克金。这么极品的东西,美食家都是把它削成很薄的片状,或是打成细碎的颗料,细细品尝。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吃块菌不是吃它那个口感,而像吃味精吃盐,就吃这个味道的。如果你加工的时间不够,它就会没有味道,如果加工正好是这个时间,它就味道非常鲜,加工过了也味道没有了。所以吃块菌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解说】:头回听说松露的冯永敏也一下子激动起来,在那人的指点下,挖了一些拿到市场上一下就出手了。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第一次就挖了一块,挖了36公斤。我那一次就卖了五万块钱,太高兴了。

【解说】:打这儿以后,松露那种奇特的味道就在冯永敏的心里扎了根。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我觉得我这个块菌松露梦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解说】:那个时候知道松露的人并不多,冯永敏觉得自己把握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靠松露赚钱。因为,当初客人走的时候,为了感谢他的帮助,透露了两个寻找松露的办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看植被。松露进入成熟期时,会在地上形成一片特殊的痕迹,靠近树根的草干枯发黄,露出土壤,而外围的草却依然保持绿色。枯草的面积越大意味着地下松露可能越多。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我只要一看这个树生长了几年,然后再看下面这个植被,像火烧过一样的了。就像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不长草,百分之七八十就找到。

【解说】: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王云认为,这种现象就与那种特殊气味有关。为什么有松露就没有草呢,因为松露十分霸道,它用气味杀死了草。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块菌发展结果,在它生长过程中可以散发一百多种这种芳香化合物,这种芳香会影响土壤的微生物,会影响这些草类的生命,甚至杀死它。

【解说】:松露用气味把周边的草都杀死后,营养就都留给了自己,这也是松露营养高的原因。

用这种办法,每次冯永敏只要带把小铲子就可以上山了。但是时间长了,他发现,如果松露生长不太集中的话,这种迹象就不那么明显。怎么办呢?山外来客还教给他另一个方法,用母猪来找。

通常离着6米远,母猪就能闻到埋在地下20多厘米深的松露。这是因为松露的气味,与公猪身上发出的雄性荷尔蒙的味道十分相似。因此,松露在中国还有一个别称,就叫“猪拱菌”。不过,用母猪有一个缺点。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它找到后你如果不及时采收的话,它就吃掉了,猪劲很大,你拱都拱不动它。

【解说】:冯永敏想,既然猪吃松露,那能不能用狗呢?狗的嗅觉也很灵敏呀。可拉过去一试,松露对狗根本没有吸引力。后来经过训练,当狗熟悉了这种味道后,它就会在有这种味道的地方停下来,成为冯永敏挖松露的好帮手。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那个时候,每天的收获都不低于50公斤以上,满开心啊。从没有说空空手去,空空手回的,一次也没有。

【主持人】:松露的味道给冯永敏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梦想着自己的后半辈子,都要以此为生了。但情况很快就出现了变化。山里的松露越来越少,靠以前的方法几乎找不到了,冯永敏的梦想眼瞅着就要破灭。

【解说】:当比利时犬在林间来回穿梭,闻了很久才找到一两个松露时,冯永敏已经感觉到一天挖上几十公斤的好日子很难再有了。这是冯永敏遇上的第一个困境。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当年这个量是挖不到了。

【解说】:而收购商的体会,比冯永敏更明显。谭立军是云南非常有名的“虫草大王”,几年前也开始在各个松露主产区跑,他收上来的松露一年比一年少。

【采访】:云南某经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谭立军:像前年我们收了五十多吨,五十六吨,到去年就只收了三十吨不到。今年的话一吨都没有,一吨都不到。而且,我们收都是在主产地收的。

【解说】:其实,出现这种结果也是必然。西南山区的人们,生活水平并不高,当大家听说自已的身边长着金疙瘩,随便一挖就能赚钱,很快就汇聚成一支采挖松露的大军。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农民是为了生活,他希望增加一些收入,一公斤如果卖到一千块钱,你找一公斤,你一天就一千块钱,那对农民来说,有时候一年的生计就解决了,所以挖的人越来越多。

【解说】:人们根本来不及去仔细了解这种块菌,拿一把锄头就上山,能不能挖到松露则全凭运气。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采挖的地就是像,挖地一样翻了一遍,带些锄头,开垦式的采挖,我们看了非常心疼。现在我包的这个林子,已经是上万人采挖过了。

【解说】:心急的人们亲手断了自己的财路。因为,如果采挖得当,那么今年长过松露的地方,明年还会再出,这样可以持续30-40年。但是现在,采一年就绝产了。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形成小的子实体,它还是和它的母体,就是和菌根有关系,还是菌根供给它水分和养分,它才慢慢能长大,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果一旦稍微有一个破坏,它这个关系被切断了,就像这个脐带被剪断以后,这个婴儿就胎死腹中了。

【解说】:造成快要绝产的原因,粗暴的采挖方式,还只是一个方面。另外,采挖的季节也不对。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就是从它发育很小他就开始采,一直采到它成熟,甚至过熟了,还在挖。老少三代都挖出来,去卖钱。

【解说】:其实要想挖到成熟的松露,只需要耐心等到11月就行了,可心急的人们,5、6月就上山,恨不得一下子把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松露全都收入囊中。

未成熟的松露大量上市,一些外国客商因此说中国松露品质差,而压低价格。中国松露的行情也受到很大影响。

产量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低,冯永敏不知道自己的生意还能做多久。很快,他看到媒体上有专家直言,中国的松露很可能在三到五年内消失。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块菌发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相当的严重,所以我们近十年来的调查,所获得的一些数据和画面,让我们看了以后都是很痛心的。

【解说】:刘培贵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等真菌方面的专家,他十分担心松露消失背后的巨大影响。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因为它分布的区域非常狭窄,如果这个区域消失的话,那以后恢复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物种的消失相对应的就会有六个物种的,相连的一个生物链就会发生断裂,甚至会六个物种消失。

【解说】:情急之下,冯永敏决定自己尝试着种松露,但他把这件事想得过于简单了。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哪里有松露,我把这个土,我把工人把土背去,然后就把松露种在下面,只认为就像养红薯一样,明年一定会高产,到明年去采挖松露的时候,刨的是小小心心,轻轻眼睛睁得多大,根本没有刨出这个松露。

【解说】:他不甘心这么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试验,然而到2008年为止,先后做了二十多次尝试,全部失败。此时,冯永敏明白,靠自己是不行了,他寄希望于专家,能尽快研究出松露的人工栽培。

而此时的刘培贵,进行松露人工载培的实验已经十年了,对他而言,松露不单只是一个可以卖高价的商品。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它实际内涵了很多,比如说生态环保价值。它可以使树木,和它共生的树木,抗逆性增加。

【主持人】:野生松露眼看着濒临灭绝,冯永敏急得不行,可为什么就种不出来呢?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个巨大的问号。在欧洲,松露之所以贵为餐桌上的黑钻石,就是因为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往往是求之而不得。把松露等同于红薯,是根本不可能种出来的。在和专家的不断接触中,冯永敏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解说】:松露对于土壤类型,酸碱度,海拔高度,气候类型等条件,有着全面而细致的要求,但最特殊的一点是,它的生长需要一个伙伴。

松露是一种地下真菌,虽然也叫蘑菇,可跟香菇、木耳这些不同。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它跟木耳、香菇、凤尾菇,这一类的生物学特性是不一样的,那些是腐生的,它是共生的。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你注意这两个字共生,就说这种食用菌,它要想出蘑菇的话,它必须和植物形成共生的结构。

【解说】:松露的名字里为什么有松呢?因为它常长在松树周围,和松树形成了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生死契约,谁离了谁都不行。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它们俩一个人很难生活,菌也没法生活,这植物没法生活,它俩结合一起,一抱团,他就生活得就能够在这个环境生存下去了。

【解说】:不过,有些地方还管松露叫无娘果,因为它既没叶、也没根,凭空长出来的这么一个东西。它靠什么和松树共生呢?其实,这些透明、细弱的菌丝就是松露的根和叶。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我比个例子,像我这个胳膊就是树根,小根,它这个块菌菌丝接触以后,他俩一谈话形成菌根了,它就形成一个像我们手套似的。我们叫菌丝套。其他菌类,你像再来的话,对不起,一层城墙在这。

【解说】:树木的吸收根,只要包裹上菌丝套,菌根就形成了,自此,松树和松露都可以从中获利。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云:树木供给它碳水化合物,菌类吸收更多的矿物元素和水分给树,他们形成互通有无,形成非常友好的关系。

【解说】:不过,松树可以和很多菌类共生,既可以是松露,也可以是其它杂菌,谁先搭上树根,谁就能长大。这样松露和杂菌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只要杂菌一出现,松露的菌根就长不出来了。

因此,即便是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松露的菌根也是很难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没有杂菌感染。所以,第一步,必须要用干净的种子,培育出无杂菌的松树苗。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那才能确保你这个树苗是无菌的。如果你从外边移的小苗,它已经是被污染的,可能吗?不可能,不可以再感染上块菌,所以这个非常关键的。

【解说】:刘培贵深知杂菌的厉害。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它的传播是靠孢子传播,如果你没有及时发现,这个子实体一旦成熟,它释放的孢子以后随风一飘,那很快你这个大棚里就污染开来,你要消灭是很难的。你要控制一年半的时间,随时都要关注.

【解说】:然而杂菌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可能在土壤中潜伏,也可能在空气里飘散,随时准备入侵。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碰到过,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一周内,你大棚内的上万株苗全部报废。

【解说】:经过若干次失败之后,刘培贵知道了对杂菌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对温湿度的监控。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比如说你的这个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个温度,如果是没有及时通风的话,会上升到35度,45度。这样的温度下,再加上高湿,很容易污染。所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尤其通风,控制水量非常重要。

【解说】:刘培贵慢慢摸索出了,适合松露和松树共生的条件。这一步成功之后,他非常兴奋,开始着手把松树苗种到野外。2008年,研究小组与冯永敏、谭立军等人合作,分别在丽江、昆明等六个地区,建立了种植基地。然而,野外的种植过程,依然是艰难而漫长。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做了几年不出,我心焦死了。今年没得,明年出,明年没得后年出。一年一年盼。

【解说】:虽然没见到菌块,但冯永敏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菌丝生长的很好。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从菌根的情况来看,大陆种植的块菌树的基地,你这里菌是最好的。

【解说】:而刘培贵心里是有数的,他知道松露种下去,并不会像红薯那样,今年种了明年就能收,而是得等三、四年才能看到结果。

到了2012年,也就是第四个年头,刘培贵觉得该有结果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来了经过训练的松露小猎人丁丁。

【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首先我感到很意外,因为四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产生块菌,是比较罕见的。尽管找到这两个块菌的子实体很小,但是它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一套技术是成熟的,是可以应用的。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负责人冯永敏:我太高兴了。对这个松露,我一定要把它保护好。

【解说】:所有人的松露梦,都在这一天,又被重新点燃。

【主持人】:2012年12月13日之后一周内,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了,我国人工种植松露首获成功的消息。他们知道,看到这两块,就意味着以后会遍地开花。这些追求松露梦的人们,为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生态模式。

来源:http://sannong.cntv.cn/program/kejiyuan/20130226/107707.shtml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