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际,所里发文倡导各方人士就我与昆明植物所为题撰写文稿。论资历,所里有很多年近耄耋的老先生,昆明植物所就如同他们的孩子,是他们一手扶持着成长起来的,仅是看一眼题目,想必他们对往事的追忆已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而我入所不到三年,至今还没有搞清所里有几个大门,纵使自己在这里写的痛苦流涕,也只会给人一种苍白无力,矫揉造作的感觉。然而作为一名昆明植物所的莘莘学子,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相伴3年,在她七十岁生日之际总觉得该写点什么,哪怕只是写写自己的生活或者生活中的一点琐事,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走过了70年沧桑岁月的“老人”。
三年三乔迁
昆明植物所座落在城市边缘,树高花香再加上依稀可见的游人,总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刚从北京回来的那段时间,仍然迷恋着皇城脚下五彩缤纷的生活,迷恋着那里可以与世界与时代潮流近距离接触的感觉,总觉得所里的生活过于沉寂。当时由于住房紧缺我们十几个同学住进了“大板房”。如果现在有人提起大板房,我们会带着甜美的笑容绘声绘色的描述当时的生活,然而当时对于刚从北京回来的我们,满腔的壮志豪情却在现实的墙壁上撞了个粉碎。“大板房”的历史到底有多少年至今我们也没有搞清,只知道那里出来过好几位所里的名人。现在回想起来它的构造还是挺难形容的,只记得墙是刷粉的,地是水泥的,窗户是挡不住虫子的,洗漱是要蹲着的,最让人别扭的是屋子里是没有厕所的,为了每天能及时赶到厕所我们几乎每晚都是和衣而睡。那时我们都这样形容在大板房的日子:清朝的房子,明国的桌子,住着新中国的孩子。
然而不久我们就离开了“大板房”,入住了学生公寓,当时我们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对学生公寓的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好奇,那里居然有厨房可以做饭,厚实的窗帘,洁白的洗漱池还有油光锃亮的桌子,处处都有家的温暖。尤其对于那个室内卫生间我们感慨万千,有事没事就进去冲冲厕所。那时我们才算真正结束了集体生活,我们开始学着洗衣做饭,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也让我们不断的在学着独立,其实后来的一段日子,我们挺怀念住大板房的时光,苦中作乐还是别有一番乐趣。
一年后,我如愿以偿住进了博士单人间,那里曾经是家属楼,主人搬迁后,所里装修为学生公寓。这间屋子从墙壁到地板都是新的,有一个很大的窗户,早晨的阳光可以把屋子里撒的满满的,院子里有一个小菜园,隔壁师妹种满了各种蔬菜,开花时惹的蜂蝶萦绕。此时的我不但适应了所里的安静,甚至开始喜欢上了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每次看着那些周末带着帐篷携全家老小来园子里游玩的上班族,我都会感慨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过事情还没有完,如今,我又搬家了,因为所里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我们的宿舍改建成现代化的新型公寓,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那绿色的窗帘,现代化的厨房……
乔迁总是喜事,因为它暗示着发展,回所短短三载,我们亲眼见证了昆明植物所的变化,虽然称不上翻天覆地,但她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没有浮躁与喧嚣,有的只是恬淡与奋进。
植物园的路灯及新公寓设计意见征集
植物园的路灯安上的那一天,我们在这条平均每天至少要走三个来回的山路上畅快的散了一回步,原来植物园的夜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前月黑风高没有路灯的日子,我们在路上是不敢逗留的,总是由快走到小跑直至狂奔,脑子里不时冒出各种恐怖的画面。也许是有老师无意中途经此路而身同感受,抑或是同学们在BBS中不经意的提及引起了所里的重视,总归这条路亮了,我们的心也亮了,因为我们的呼声是可以得到回应的。然而直至后来新公寓设计意见征集出现在内部论坛上,我们才更深刻的感觉什么是民主,我们也开始以主人翁的心态认真对待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曾几何时,我们对老师、对长辈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把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作为一个好学生的评判标准。然而在所里我们开始学‘叛逆’,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对任何有异议的人或事都可以评头论足,大到国内所内大事,小到餐厅宿舍的衣食起居,尽管各种意见中肯或偏激,但至少在植物所我们学会了不迷信“权威”,学会了独立思考。从言路初开到广开言路,我们亲身体会了植物所在短短几年内的成长和成熟。“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相信植物所会将民主进行到底并发扬光大。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正如我们的所训一样,我们的植物所有着含蓄的谦逊,君临的自信,有着白云的舒适和秋水的澄清。风雨兼程,如今“她”已经走过了七十年风雨沧桑,七十度春华秋实,在这里生活的时光可能是短暂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转瞬即逝,我们会在这里走过不能忘却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学会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相信我们的植物所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乘风破浪,成为中国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