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秋高气爽,党校第十一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党支部组织学员,在党校紧张而缜密的理论学习之余,赴北京市顺义区“太阳村”进行参观、交流及慰问活动,深切感受人间大爱在“太阳村”这一角落的演绎,体察并思考我们对社会的责任。
从北京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上午11点我们便来到了位于顺义区赵全营镇板桥村的“太阳村”。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偌大的园子,门口在一棵没有叶子的树干支杈(雕塑)上立有“太阳村”三个大字。园子里边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用复合预制板建成的平屋,分布得错落有致,加上间隔其间的菜地、谷场、池塘、操场、葡萄架、秋千,看起来像是一个富有田园生活气息的乡村。但是,这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太阳村”,它又称“儿童村”,在这里生活的是服刑人员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这里是一个非政府慈善组织,十多年来无偿代养代教这些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对他们开展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权益保护及职业培训服务;这里是这些孩子们的家,他们在这个相对安定温馨的大家庭里像其他孩子一样受到保护,得到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的灵感,如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接待我们的是“太阳村”的村长,也是太阳村的创始人张淑琴女士。她把我们领到简陋的平房“礼堂”,先向我们讲述“太阳村”的基本情况,然后让我们观看了一部《太阳村的故事》的短片。张女士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曾经是记者、主任编辑、医务工作者、狱警。1995年5月,她自动要求调往基层单位(陕西省少年犯管教所)从事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同年8月发起成立了旨在帮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回归善良人生,帮助回归人员安置就业的民间社团“陕西省回归研究会”,任该会的会长兼秘书长。动员社会力量成立4个志愿者帮教团,在监狱劳教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教活动。自1996年5月起,自筹资金,先后成立了9座替罪犯代养代教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太阳村”,救助了5000余名1-16岁的罪犯的未成年子女,在国内外引起较强的反响。北京的这座“太阳村”,目前生活着近百名孩子。
当我们问及是什么促使她产生创立“太阳村”的念头,她的回答是“触景生情的爱”。当时她做狱警工作,看到很多儿童,由于父母犯罪服刑而无人扶养,他们大部分失学,被忽视,被冷落,被歧视,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生活在父母犯罪的阴影里。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景象,她感到十分难过。父母有罪,子女无辜。这些孩子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人格上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享受同样的爱。就是这个爱的启示,使她下定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救助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使他们得到关爱,受到教育,融于社会,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爱的阳光,使孩子们充满生机
正当张女士一一回答我们学员提出关于太阳村的问题时,外面传来了一阵熙熙攘攘的孩子们的声音,大约有30多个孩子,年龄约在7岁到12岁之间。张女士告诉我们,这些是在附近小学上学的孩子,他们每天中午回来吃饭。孩子们被叫进礼堂,整齐地站在舞台前向我们问候。孩子们为我们表演了简短的节目,有9个年龄不等的孩子走舞台秀,分别表现“思想”、“自信”、“合作”、“友爱”、“独立”等主题。然后我们学员与孩子们做了一些互动。大学副校长王艳芬对孩子们讲话,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启发他们要敢于和人交流,敢于表现自己;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要有社会责任感。最后,张女士提议孩子们和我们学员一起唱手语歌《朋友》,互动进入了高潮。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听着他们的歌声,看着他们略带忧伤的笑容,想着他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经历的人间不幸, 学员们喉咙都有一些哽咽, 眼圈都有一些湿润。 但不管怎么样说,他们在“太阳村”有一个安身之处,并接受良好的教育,这让我们感到宽慰。由于张女士的爱,由于社会的爱,这些孩子没有被社会遗忘,他们在茁壮地成长着。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
与孩子们的互动活动结束之后,学员与孩子们一起在我们赠送给“太阳村”物品前合影,班长山西煤碳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代表全班学员向“太阳村”捐款。张女士带领我们参观孩子们的“家”,每一家是一个平房屋子,大都是通过善款修建,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说“德国妈妈之屋”、“扶轮社之屋”等。每个屋子里面有一个客厅,两间宿舍和一个卫生间。每间宿舍有6-8个床位,是上下铺床。客厅里一台电视机。每个屋子,居住着年龄不等的孩子,据张女士介绍,通过这种安排,可以让较大的孩子照顾和管理较小的孩子。屋子里都比较整洁,门前鞋架上整整齐齐摆着鞋子,电视机上有几本小书,有《三字经》、《弟子规》,有的上面还写着名字。据张女士介绍,他们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孩子们要勤于体,敏于思。在客厅的一面墙上,是孩子们写的几个字:“太阳村,我的家”。
张女士还带我们参观了幼儿室,有几个年幼的孩子已经吃过午饭睡午觉。屋前一棵大树底下有一块土地园子,里面有滑滑梯、蹦蹦床,秋千等设施。我们几个刚进太阳村时就先到这边看了看,当时有两个孩子骑着小自行车,还有两个约4岁的孩子从屋子里出来,看到我们就对我们说:“我要抱抱!”
张女士随后带我们参观了花栅、菜地等处,她告诉我们,太阳村通过自己的温室菜栅的生产,一年已经能够有800万元的收入,可以解决孩子们相当一部分的生计。
我们问,经营太阳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张女士告诉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这样的非政府慈善机构,不能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 很难纳入政府常规的管理体系。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上学,融入社会,张女士到处奔走,呼吁、说理、恳求,终于有一些学校同意接收“太阳村”的孩子。十多年来,有的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有的已经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工作。
参观完后,张女士带我们到太阳村食堂,同孩子们一起吃饭。这天中午吃的是打卤面,里面有少许的肉丝和几叶蔬菜。孩子们吃得很香,很快。接着马上就有孩子洗碗、擦桌子、拖地,有的孩子看起来也就七、八岁。张女士告诉我们,这都是事先安排好了值日,每个孩子都要分担“家务”。
吃饭过后,我们问张女士,是什么能够使这样困难的条件做这样的坚守?张女士想了想,说:“压力”,她感到有一种责任的压力。她说,既然开始了这样一种事业,当然不能撒手不管,这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责任。她还说:“我这个人,就是这种性格,越是有压力,就越来劲,越能坚持。我的责任,就是坚守。”
爱的启迪,责任的思考
下午2点,我们结束了“太阳村”的访问,驱车回北京城区。这次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学员们都深有感触。我们都为张女士对孩子们无私的大爱和她的坚守所感动。是受她的爱的启示,是为她的坚守所感动,是为看到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笑脸,社会上才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孩子,让孩子们感到,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抛弃。这种爱转化成了一种责任,因为如果社会上没有人关心抚养这些孩子,他们就很可能遭到歧视,遭到冷落,甚至因此而误入犯罪的道路。如果没有人关心并处理这样的社会问题,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都可能受到损害。我们加入张女士的善举,献上一点微薄的爱心,小而言之,是让那一张张因父母犯罪而感到无助哭泣的小脸变成一张张安全而自信的笑脸;大而言之,我们是在为社会尽一点点责任。
有时尽责任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面对这样特殊的社会问题,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办法,也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依。张女士在创立太阳村的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管理上的问题,很多时候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求助。政府的各个部门,往往由于责任范围不好界定,忽略了对此事的管理。但张女士就有一种勇气,一种执着,直面眼前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解决,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使这些孩子们的生计有所着落,使他们的教育有所安排,这是一条多么不寻常的爱心之路,责任之路。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总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靠自己辛勤的工作而生活着;他们不管是处在什么境遇,有着什么样的背景,甚至遭到各种歧视,但他们努力做到自食其力。这样的人群,怎么能不赢得社会的尊重?怎么不令人钦佩?
这次活动使我们对自己的培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最重要的目标是求得全体人类的自由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其解决过程中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像张女士那样的直面问题的精神。让所有的理论,在实实在在的现实面前,变成实践;让所有的主义,在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前,变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