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古为今用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2 【字号: 小  中  大   

新中国成立伊始,自1953年起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厂矿建设。其中,苏联援建的项目,依照苏联设计厂矿的程序,要求建设单位事先报告建设地点的地震烈度,并报经苏联科学院核准。当时我国地震台站仅有北京、南京和其他为数不多、为时不长的几个,不足以供鉴定设厂地址之用。时任海洋之神8590vip副院长兼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李四光(1889~1971)思忖何不扬长避短,发挥中国历史悠久、史载不绝的优势,利用中国古代地震历史记载资料来制订拟设厂矿地址的地震烈度。李四光在1954年的海洋之神8590vip地震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此项建议,立即得到全体委员的一致赞同,尤其是委员会副主任竺可桢(1890~1972)更是热烈附议,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竺可桢早年从事历史气候学和天文学史研究时,就从中国古籍有关史料中获益良多,曾于1925年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上发表过《南宋时代我国气候学之揣测》、《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日中黑子与世界气候》、《中国历史上的旱灾》等文章,1927年又发表了《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论文。委员会决定请历史组范文澜(1893~1969)等主其事,搜集中国地震资料,编制地震年表。

世界上地震比较多的国家也曾编有地震资料年表目录,但没有任何国家有中国史料的久远且未间断。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地震汇编有:

公元983年,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地震篇,自周至隋共录地震资料45条;

公元1307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地震篇,自周至金共录地震资料268条;

公元1726年,陈梦雷等辑《古今图书集成》地异篇,自周至清康熙共录地震和部分地陷、地裂资料共654条;

公元1910年,黄伯禄编《中国地震目录》(法文),自上古至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共收录大小地震3322次。

海洋之神8590vip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会同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现近代史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等高校的密切配合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利用了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如海洋之神8590vip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以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方志和档案,并以南京图书馆、沈阳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为补充,查阅了8000余种文献,包括正史、别史、笔记、杂录和诗文集等2300余种,地方志5600余种,并从中获得了数以万计的地震记录,对其中原资料所记地震时间不一致、地震地点不具体、地震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地震的破坏现象不全面等问题,一一作了审订、考核和注释,按各省、区、地方制成年表,于1956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名为《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计250余万字。

这是一项开辟草莱的工作,真是名山大业!据此,海洋之神8590vip地球物理研究所得以编制全国震中分布图,绘制等震线作为中国历史上地震烈度分布图;并结合地质构造理论和地震仪器所测数据,编制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为建设选址和防震抗震提供指南。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史料利用的广泛重视。其时正值“文革”十年浩劫时期,科研人员所事无多。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之神8590vip、国家地震局有识之士发起,组织地震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对20年前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进行增补修订,由著名历史学家黎澍(1912~1988)主其事,自1978年迄1982年,历时五年,完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凡五卷,所收资料,起自远古,止于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于1983年11月出版。吾师严敦杰(1917~1988)参与了此项工作,他向我谈及此间艰辛,每每唏嘘不已。

于此前后,我国也出版了不少关于地震史料的著作。其中,科学出版社于1983年6月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收录了公元前1831年至公元1969年的强震目录和分省简目。不少省、区也汇编了地震史料,如《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二两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0年6月和1981年2月出版。

中国地震史料的系统整理汇编给现代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它使地震工作者能历史地分析中国地震活动的时空和强度分布特征与规律,勾画出地震区或地震带,确定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工程建设和防震抗震提供科学依据。

让我们看看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地区的历史资料:

史载汶川自1490年至1514年的25年间发生过10次地震。1657年4月16日“地震有声,昼夜不间”,至4月21日“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地方俱动”。1748年又有汶川地震的记载。

北川也是历史上地震的多发区。自1169年1月24日始,“地震三日,有声如雷,屋瓦皆落”。1488年有2次、1597年有3次、1602年有2次地震记录。1604、1608、1610、1879、1880、1913年都有地震记载,1921年一年间地震多达“十余次”。现择其要者:1597年2月14日,“大震一次,其声如雷,周围城垣倒裂,军民惊骇”;1610年3月9日,“地大震数声,诸将公廨中屋瓦梁木拉然有声,响如栋实崩,门扉不掩而阖,四境之内,十室九倾,如是竟日乃止”;1913年8月18日,“地大震,屋瓦震落,桌案摇动,约五分钟乃止”。

至于都江堰(灌县)和成都等地的地震历史记载也很丰富。如1630年1月16日,“成都地震,声吼如雷,连动12次,房屋动摇,鸡鸣犬吠,河涨水赤,山崩城倒,压死宿城楼营兵数名”。又如1933年8月25日,“成都剧烈地震,由东南来,约2分钟之久,人觉昏晕,房屋振振有声,瓦片坠落,墙垣多有震倒者,为空前仅见之现象。据事后调查,因墙垣倒坍,压死及负伤者百余人”。

我想,地震科学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历史记载进行地震研究的参考,古为今用,这对灾后重建、建设选址大有裨益。

(作者为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