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吉林大学和华大基因合作完成的旋毛形线虫不同发育阶段DNA甲基化差异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生物学》上发表。该研究首次证实了线虫基因组中存在DNA甲基化现象,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同时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标进行抗寄生虫药物研发成为可能,为抗旋毛形线虫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其功能和分布在当前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而线虫是研究基因发育调控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模式动物,但令人惊奇的是作为最常见的模式动物之一,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并不存在DNA胞嘧啶甲基化现象,从而使之成为生命树上的一个特例。更进一步延伸,传统的观点认为所有线虫都不存在DNA甲基化现象。
在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对11种线虫的DNA甲基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另一种寄生线虫——旋毛形线虫是唯一具有甲基化现象的种属,且首次证实了在线虫中存在DNA甲基化。研究人员指出,在旋毛形线虫中存在dnmt3酶,该酶是从头甲基化所必需的一种酶,而这种酶在其他线虫种类中则未曾发现。此外,旋毛形线虫中存在的dnmt2酶更类似于tRNA甲基化酶,这表明RNA甲基化可能在旋毛虫发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将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旋毛形线虫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病原体,其感染对象为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哺乳动物等。研究人员发现在旋毛虫的不同生活周期中,DNA甲基化程度变化显著,旋毛形线虫从出生到成熟的转变期间,DNA甲基化出现了显著上调。此外,研究人员还特别发现DNA甲基化过程对调控寄生状态的基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同时表明,DNA甲基化序列可能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靶标,为对抗旋毛形线虫病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