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通过合作,首次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并证实了DNA甲基化的存在,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相关成果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为以DNA甲基化为靶标的抗旋毛虫及类似病原药物与预防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其功能及分布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令人惊奇和难以理解的是,自由秀丽隐杆线虫DNA中未发现甲基转移酶类似基因,且不存在DNA胞嘧啶甲基化现象,从而使之成为一个特例,同时也成为其作为最为广泛模式生物的一大缺憾,更为甚者,其使传统的观点延伸并定义所有线虫均不存在DNA甲基化现象。
该项目组选取寄生线虫——旋毛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ethylC-Seq分析技术,首次证实了旋毛虫DNA甲基化的存在,且发现在旋毛虫不同的发育时期,DNA甲基化程度变化显著。
通过对包括旋毛虫在内的11种线虫的基因组进行扫描,研究人员仅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dnmt3酶基因,而该酶是从头甲基化所必需的一种酶。此外,旋毛虫中还发现了dnmt2酶,该酶为tRNA甲基化酶,从而证实RNA甲基化可能在旋毛虫发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项目主要完成人高飞博士表示:“这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线虫中发现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
该项目负责人、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副主席、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所长刘明远则介绍说:“旋毛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对肉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病原之一,该成果的获得对该病的有效防控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