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复旦首次发现“IgM受体”
对治疗人类免疫性疾病意义重大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孙国根 顾泳 发布时间:2012-11-27 【字号: 小  中  大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近日传出消息:该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三年攻关,终于找到被誉为机体 “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受体”。免疫球蛋白IgM与受体两者结合,不但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还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成果将对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目前,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据悉,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由于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它又被称为机体抗感染的“先头兵”。IgM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活性,阻止其发病发展,并通过特殊途径来溶解病原体,防止感染进一步扩大。早在四十年前,国外科学家已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但这一受体迟迟没有找到。

王继扬教授的课题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状态下的免疫功能反应。经过三年艰辛努力,课题组终于首次发现:“FcμR基因”被敲除后的小鼠,会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态,抗体下降至正常小鼠的三分之一以下;进一步研究还揭示,小鼠“FcμR基因”被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时非但不易被激活,反而会造成凋亡,继而引发免疫缺陷。与此同时,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有害自身抗体,包括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或诱发关节炎的类风湿性因子的产生等。上述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基因恰恰就是“FcμR基因”。

专家表示,课题组发现和了解“FcμR基因”功能意义重大。今后,医学家们可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表面的 “IgM受体”,或采用抑制性抗体,来治疗B淋巴细胞活化异常而引起的各种免疫性疾病,让更多病人获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