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先后来到中科院电工所、软件所、力学所,对中科院高速铁路研发相关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力学所与各研究所参与高速铁路相关研发项目的专家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田静、基础局局长李定计财局副局长潘锋、北京分院等领导及其相关专业处的同志陪同调研。 据了解,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总里程将达到18000公里,其中到2012年,将建成12500公里,其规模将超过当今世界高速铁路的总和。为全面支撑中国高速列车技术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依托,科技部与铁道部于2008年2月26日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电工所、金属所、中国科大、国家纳米中心等单位均参与了高速列车项目的研发。 在电工所,白春礼参观了该所的蒸发冷却实验室、磁悬浮与有线驱动技术研发中心、电动汽车实验室以及分布式储能实验室,重点了解了该所承担的“高速列车牵引传动与制动系统”课题,并听取了有关科研负责人所做的项目研发情况汇报。白春礼表示,希望科研人员继续进行相关项目的关键技术攻关,并积极寻求产业切入点,尽早将可用于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应用于产业化。他还强调,科学研究要注意与国家重要需求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与相关研究单位和产业部门进行合作。 在软件所,白春礼详细了解了软件所牵头,联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西南交大等单位共同承担的“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课题。白春礼对软件所科学、系统、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表示赞赏,并指出,该课题是针对我国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进行一系列的软件技术攻关,希望软件所科研人员发扬协同作战的精神,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在力学所,白春礼听取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课题负责人所做的项目进展汇报。据了解,该课题是《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遴选的十大联合攻关课题之一,主要围绕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减阻、降噪和运行安全评估开展研究。在座谈会上,白春礼还逐一听取了承担高速列车项目的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所做的科研进展汇报,并与参加座谈会的铁道部有关领导、科研人员、企业负责人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座谈。 白春礼对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高速铁路项目上的科研进展表示满意,他指出,高速铁路的建设涉及力学、材料、信号与控制、声学、软件等广泛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因高速列车速度提升,减少运行空气阻力、减振降噪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车体气密性、持续运行安全可靠性、列车碰撞安全与吸能能力、长大编组列车动力学行为、列车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急需开展攻关的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研制、运行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与经济性。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的中科院有责任、有义务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院内最有创新能力的团队攻关高铁建设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白春礼表示,2008年3月和11月,中科院专门召开2次专题研讨会,部署、组织中科院参与高铁建设项目。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院党组和相关专业局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积极行动,目前已有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电工所、金属所、科大、纳米中心等多家单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此次联合行动计划的有关工作。各相关研究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围绕高速铁路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处理好国家建设的紧迫需求与研究所的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研究所长期学科建设与短期承担项目的关系,处理好研究所的长期规划与国家紧迫需求的关系。 白春礼指出,国家投入高速铁路建设,其目标决不仅仅只是解决一条铁路线的运输问题,还应当考虑未来需要的铁路技术和设备由谁提供,能不能在非常时期保障铁路交通大动脉的安全运行,能不能拉动相关产业链的技术进步等。希望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不仅成为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典范,还能走出一条引领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他强调中科院承担高速铁路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进一步深入企业现场调研,要努力与企业做到紧密、无缝联接,要多从工艺、技术问题出发,使科研工作更有的放矢,随时发现新的需求,引导我们的科研人员,把我们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他强调,只有加深科研和产业互相了解,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各自所长,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最后白春礼还指出,从中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看,从事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3类研究单元既有不同特点和价值取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和特色。希望这三类研究单元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进行协力攻关。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高速铁路建设的研究平台,为国家客运高速列车和货运重载列车建设等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进而探索发挥科学院基础研究的优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模式和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