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施仲衡院士:建设快缘因“欠债”多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17 【字号: 小  中  大   


施仲衡 地下铁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8月毕业于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级顾问,中国地下铁道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


    近年来,北京地铁的建设速度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当新加坡、莫斯科等城市在以每年不超过10公里的速度缓慢拓展时,北京的地铁却在以每年四五十公里的高速向前延伸。到2015年,北京将共有19条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线网格局。

    1965年7月1日,北京市开始兴建全国第一条地下铁道。那时,新加坡、旧金山、汉城、华盛顿、亚特兰大等国际大都市里还没有一寸地铁。到2001年,在32年的建设时间里,北京地铁共竣工42公里,平均每年只修建1.3公里,特别是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间,只开通了复兴门到西单的1.8公里。

    然而,近年来,北京地铁的建设速度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当新加坡、莫斯科等城市在以每年不超过10公里的速度缓慢拓展时,北京的地铁却在以每年四五十公里的高速向前延伸。这样的超高速发展,原因是什么?高速发展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隐忧?为此,《科学时报》记者特意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地下铁道专家施仲衡。

    “地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施仲衡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地铁权威专家,也是北京地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1965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的建设工作,并主持了一 些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后来,他又主持了北京地铁三期复八线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担任西单地铁工程前线指挥部的副指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亲眼目睹了北京地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全过程。

    “北京的地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接受采访时,施仲衡旗帜鲜明地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市的地铁建设之所以超速发展,一方面是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上‘欠债’太多。”

    他告诉记者,北京50%以上的客流是在三环以内。要想在人口稠密的市中心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只能倚仗地铁。地铁一方面可将地面交通转入地下,减缓地面交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地铁还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同时也节省汽油等能源。而且,地铁没有废气排放,能减少空气污染。

    他认为,对于北京地铁建设来说,首要的工作是要形成网络架构。以北京地铁5号线为例。该线路于2007年10月7日开通后,既有的1号、2号、13号等几条地铁线路的客流量都大幅增加。仅在开通后一周时间里,这些地铁线路的客流量就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其主要原因就是5号线以纵向的方式联接了1号、2号、13号等几条线路,使得地铁的通行范围显著扩大,发挥出了网络效益。

    他告诉记者,到2015年,北京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561公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由30%提高到4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日客运量将从现在的220万人次增加到8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承担总出行比例由6%上升到23%,而且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来提高总出行比例。届时,北京将共有19条轨道交通线路。随着4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机场专线等地铁线路的相继建成,北京将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线网格局。

    “哪儿人多,往哪儿修”

    据记者了解,要实现北京“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地铁建设所需的静态投资要达到1700亿元,动态投资要达到2730亿元。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降低消耗,使地铁运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

    施仲衡告诉记者,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的地铁“十一五”规划是几经修改,最晚出台的,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特别快,变动也特别大。就节约资金而言,他认为关键在于规划,其次是设计、施工等等。

    就规划而言,他认为目前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客流量预测还不尽科学;二是在缩短行车间隔、提高运输效率方面还有待改进;另外,完善轨道交通跟地面交通的接驳换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轨道交通建设应当‘超前规划、适时建设’。”施仲衡说,“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做到了‘超前规划’,但何时建才‘适时’却值得商榷。”有些地铁线路建成以后,客流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测的水平,这样就很难充分发挥它的效率。“地铁建设一定要哪儿人多,往哪儿修,所以客流量的预测非常重要。”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铁1号线从4月9日开始缩短平日晚高峰运行间隔,最小间隔由2分45秒调整为2分30秒,缩短了15秒,高峰小时运力提高10%。中午平峰列车最大间隔由6分钟调整为5分钟,平峰小时运力提高20%。而地铁13号线的早晚高峰运行间隔也从4月12日起开始缩短,其中早高峰列车最小间隔由5分30秒调整为4分30秒,晚高峰列车最小间隔由6分30秒调整为4分30秒,其运力分别提高了22%和44%。施仲衡认为,这些调整对提高地铁的运营服务质量非常必要。

    “另外,预先规划也关系到接驳换乘的人性化设计。”施仲衡说。西直门站是地铁2号线和13号线的换乘站,2号线站台在地下,13号线站台在高架,乘客从2号线换乘13号线需要从地下走到地面,再走到高架车站,至少要步行六七分钟。和高效的轨道交通相比,车站之间的换乘相当浪费时间。现在,北京市正在着手改变这一情况,目前正在开工建设一条连接地铁2号线车站和13号线车站的地下通道。建成后,乘客从2号线出站后通过地下通道进入13号线车站地下,再通过垂直电梯上到高架车站,就可实现换乘。施仲衡对这一改进非常认可。

    “超速发展带来安全问题”

    “我国的地铁建设正在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城市每年地铁建设里程不超过10公里,但中国现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每年都有四五十公里地铁投入运营。”施仲衡说。

    超速发展带来了安全隐忧。2007年5月4日凌晨5时左右,距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桥段发生坍塌事故仅30余天,这条地铁再次发生事故。北京市燕莎桥东北角地下一处直径600毫米的自来水管线断裂,涌出的水迅速淹没了整个燕莎桥路口,造成交通拥堵。据现场抢修人员介绍,其事故原因与管线下方的地铁10号线基坑坍塌有关。

    施仲衡表示,之所以事故频发,是与我国地铁建设方面的技术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已有的技术人员很难满足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许多前期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给后期工作带来很多隐患。

    “从总体来说,北京地铁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在国内,乃至世界是一流的。”施仲衡说。例如,近十几年来,北京地铁及市政公用管线工程,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浅埋暗挖法和盾构法进行设计与施工。其使用范围之广,发展速度之快,令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