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徐冠华:把握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11-17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在题为《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机遇》的主旨报告中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否掌握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将取决于本国的企业、研究机构能否成功抓住正在形成的全球新技术基础所呈现的机会。”

所谓科技全球化,即研究和开发资源的全球配置、科学技术活动的全球管理以及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全球共享。

徐冠华认为,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相对弱势地位限制了其对科技全球化机遇的利用。其次,从科技全球化的动因及演化过程来看,科技全球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所主导和推动的,并且服务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利益,其收益主要流入了发达国家,从而维持甚至扩大了它们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业已存在的科学技术差距。第三,研发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竞争市场和资源的新形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人才的流失可能加剧。同时跨国公司的产品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科技产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从而造成其高科技队伍的不稳定。

徐冠华说:“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绝对规模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投放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支出规模,还是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流动规模,其数量都有相当大幅度的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专利购买和技术许可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技术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而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是直接促成了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一般产业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研发收益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溢出以及技术的国际转移过程也必然随之加速。”

科技全球化过程加速了技术的扩散,在众多的高技术领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有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只要善于捕捉机遇、选择优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可以在科技全球化所提供的有利条件面前实现跨越式发展。”

徐冠华指出,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内和国际政策的相互依赖性,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从国外引进一流人才、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切实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等。“这些对于成功把握科技全球化的机遇十分重要。”徐冠华说:“中国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自己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科技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徐冠华指出:“应对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的机遇,首先必须加快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参与科技全球化浪潮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韩国的1/8。“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进入世界前沿,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徐冠华说。

我国《2006年~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列出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的16个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计划,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民用客机等。徐冠华相信,16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的成功实施,将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愿。

徐冠华强调:“任何新兴领域的产品,特别是对处于萌芽和初生阶段的技术而言,总是需要及早给予大量投入和精心的呵护。因此,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前沿部署,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