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不应被现代农业取代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李大庆 发布时间:2010-02-24 【字号: 小  中  大   

哈尼村寨坐落在半山腰,上为山林,下为梯田。记者 李大庆摄

■ 核心提示

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无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很多人一谈到传统农业就认为它是落后的,总希望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其实传统农业中有许多至今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认识的功能,比如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等等。我们要尽快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农业文化遗产。”日前,在云南红河州举行的“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海洋之神8590vip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问题凸显——

农业“现代化”可能“淹没” 传统农业文化

闵庆文从2005年开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问题。“那一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在全球挑选出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被选中的5个试点之一。”

为了农业文化遗产,仅去年一年,闵庆文就11次下江南,专门往偏远的农村山区跑。他两次到浙江青田检查项目进展和组织论坛与培训,两次到贵州省从江县了解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三次去江西省万年县和东乡县研究稻作文化系统,四次前往云南省红河考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如今,这几个地方的领导正在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

尽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在扩大,申报在增多,但闵庆文的忧虑并未减轻。“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农业传统正在被‘现代农业技术’所取代,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品种单一等带来的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在农耕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祖先创造并世代发展和保留下来的丰富而灿烂的农业文化可能也要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更严重的是,大批有知识的青年人离开了农田,这使农业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在如何看待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上,闵庆文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北京没有了四合院,那是全世界的悲哀;可如果北京全是四合院,那则是中国的悲哀。

——案例分析——

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青田县的农民喜欢在稻田里养鱼。闵庆文说,稻田养鱼在青田县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这种耕作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鱼双收。在田里,水稻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而鱼类又通过搅动增氧、吞食害虫、排泄肥田而有益于水稻生长。“事实证明,这一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对于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哈尼梯田:自成一体 天人合一

在云南红河州,闵庆文考察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哈尼人的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村寨的上方,有茂密的森林作为水源地,村寨的下方是梯田。森林中渗出水流,通过自成一体的灌溉网络通向村庄,再流入梯田,最后再以田为渠流向河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梯田成了哈尼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地。哈尼梯田的壮观、美丽和梯田建造与维护中的巧夺天工令世人瞩目,而哈尼人的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饮食文化等,也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天人合一的梯田生态文化理念。”闵庆文十分感慨。

——发展探索——

我们还没有掌握开启农业文化遗产宝藏的钥匙

5年来的考察、研究、交流,使闵庆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弊端和传统农业中蕴涵的瑰宝。类似工业化的农业生产已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后,自然植被减少,造成自然物种和天敌减少;农药的使用又影响了物种多样性;化肥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也引起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一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及对其他品种产生的排斥,不仅使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造成农业物种减少,而且因为遗传基因相同,使病虫害更易形成……相反,传统农业中这些弊端难以出现。据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等研究,哈尼梯田的一些传统水稻品种种植100多年遗传特性不变,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将不同水稻品种间种,可以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抑制病虫害的目的。而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优良品种多藏于未被“现代化农业”熏染的山山寨寨。“祖先留给我们的农业物种、农业技术、农业景观、农业民俗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座座宝藏,只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开启这些宝藏的钥匙。”闵庆文说。

谁来担负延续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农业是最先受到冲击的,而农业中一直没有被认识和重视的农业文化更是处在快速消亡中。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实行就地保护和动态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是有人参与的活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是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集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依赖和使用它。

那么,让谁来担负专门延续一种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谁又能远离文化变迁、技术进步、生态变化来独守传统?闵庆文的看法是: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无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专家看来,农业文化的推广,更应关注那些我们的先人历经千百年所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这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延伸阅读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将达到10个

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世界没有经验可循。

5年来,闵庆文团队在李文华院士的指导下,逐渐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浅入深地全方位发展。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界定它的概念,提出了它的分类体系,分析了它的价值及保护的现实意义,构建了保护它的多方参与机制框架,估算了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出了以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补偿为核心的保护途径;他们组织并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与培训,组织出版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

最近,在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闵庆文争取到了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和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助。他表示,按计划要在未来5年陆续推荐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使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达到10个,同时确定20个左右的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希望通过浙江青田的试点,积累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经验,向其他地方推广。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MaryJane dela Cruz女士对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她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传统农业系统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示范点。并通过积极探索,为世界其他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国际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原文链接:农业文化遗产:谁来坚守 谁来传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