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田静:专项内涵应更具灵活性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潘希 发布时间:2010-03-05 【字号: 小  中  大   

从大方向来说,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是具有长远眼光和预见性的,国家在这些领域确实需要作出比较长远的布局。比如说“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都是战略性、基础性的研发布局,从国家的长远目标来看一定要发展起来。也就是说,16个重大专项的大方向都是对的。当然,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变化,就专项本身的内涵而言,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科技规划布局上应该作出比较长久的安排,这可以在某些重要领域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其灵活性。特别是微电子这个领域,技术和需求发展都很迅速,需要研究的问题与重大专项立项时的情况相比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中,为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对新能源的需求显著增加,对新型太阳能装备和电力电子器件的相应需求就变得很迫切,因此就应作出相应的安排。然而,在重大专项批准时,并没有考虑和预见到这些变化。

可见,一些需求的技术内涵和技术前沿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要解决一个大方向上的问题,不可能一直按开始预想的路线,十年二十年地走下去,所以规划应该是动态的。一个好的科技战略规划,首先当然是大方向不能错,但是过程中也不能一条路走到底,遇到问题要进行调整。基于这样实事求是的现实考虑,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包括重大专项在内的科技布局作出一些调整,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进去,调整一些方向的力度,都是好事情。

除此之外,16个重大专项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重要方向,因为那只是当时形势下的选择。比如,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在当时尚不可能预计到现今的形势和压力,美、日等国家都在酝酿发射“嗅碳”卫星,而我国尚没有完整可靠的监测手段,就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中造成比较被动的局面。另一个例子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专项,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发展完善TD技术,现在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三网融合的迅速推进,都已经带来新的需求,中央已经将其作为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当然有必要对其内涵作出调整。

对于16个重大专项没能涵盖的重大科技需求,还应该有新的安排。中科院最近经过慎重论证,凝练了九大方向,拟提出一些战略性的先导专项,把二氧化碳减排、物联网与未来网络、煤的新一代高效清洁利用等新方向纳入其中,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对更长远的发展作出安排。

从目前进展的情况看,有些重大专项已经进入正轨,并取得良好的进展,甚至个别项目已经初见成效。在重大专项的经费使用上,最大的问题还是重物不重人,就我所接触到的一些专项任务而言,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和高端人才就业方面的经费不到10%,用在仪器设备上的大概占50%~60%,剩下的用于科研业务方面。我认为,这方面应该更灵活一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带动科研经费向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与产业结合是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大的问题,重大专项也不例外。研究成果到了中试阶段就难以走下去,主要是因为经费没有地方出。企业认为投资没有先例的技术风险很大,而国家如果不去分担这个风险,往往很难做下去。最近十几年的创新工程,产生了大量的“门槛”技术,但是走向应用这一步跨不出去,就跨不出实验室的门槛。如果重大专项能把更多的经费投入或吸引到“门槛”技术上来,以更大的力度来支持中间成果的转化,专项的路一定能越走越宽。

(田静为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