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孙枢院士:在创新中迈向地质强国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发布时间:2012-12-26 【字号: 小  中  大   

孙枢

“近年来,我国地质教育、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都在不断进步,取得很大成就。不过,我国虽已成为地质大国,但仍非地质强国。”中科院院士孙枢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地质科学同样肩负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

百年地质学曲折发展史 

如果从1912年的中华民国政府设立地质科算起,今年正好是中国人自己在中华大地上筹划地质工作的第100个年头。悉数百年历史,我国地质学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先生于1912年提出“专设调查所,以为经营之基;树实利政策,以免首事之困;兴专门学校,以育人才;定测量计划,以制舆图”的发展方略,拉开了中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发展的序幕。 

自1912年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地质学家人数渐增,新中国成立之初达到近300人。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全国开始集中解决国家建设中矿产资源短缺的迫切问题,建立了地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使地质工作与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

然而,十年浩劫也给我国地质事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上围绕地槽学说和新兴的板块构造学说展开了激烈争论,而我们却被卷在‘大字报’的海洋中,与世隔绝,失声辩论。”孙枢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质事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到上世纪末,我国地质科学已有一支相当规模的地质工作和地质科研队伍,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需求。

而今,我国地质学研究已位居世界前列,并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是地质强国路径

孙枢认为,我国是地质大国而非地质强国主要表现在各学科发展不平衡,仅有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达到地质强国,我们还需要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他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力正在不断提升。仅从SCI论文来看,目前,我国相关论文总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位。地球科学相关论文已在2010年达到4084篇,比上世纪90年代有数量级的增长。

他同时表示,当前我国科技论文引用篇均在全球位居第七位,仍低于世界平均值。但可喜的是,我国已经有了一批高引用率的地质科学论文和地质学家。

“如果论文引用次数能达到世界平均值,并超过日本,就可以与法国、德国同处一个‘方阵’,位居‘科技强国’之列。”他对我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地质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

应有科学评价机制

“建设地质强国,关键要进行重大突破和创新,而科学的评价体制则有利于促进科学创新。”孙枢指出,对不同类型的研究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他表示,“研究与发展”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基础研究论文的水平绝不应仅仅由几个人的会议来鉴定,而应由国内外真正的同行来判断。否则,就可能出现评价不准确甚至评价错误的情况。”他指出。

而评价应用研究则应注重其实现特定目标的学术价值和发展应用的潜力,学术成果同样离不开国内外同行的检验。试验发展则是利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的产品、设计、装置或工艺,评价应主要依据其实际应用和市场转化的可行性,论文不是关键所在。

他表示,对地质学而言,应考虑不同性质的研究与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做找矿勘探工作,发现矿藏就是最有价值的成果,不能用SCI评价;而担任大学矿床学教授,要给学生传授新知识,就得参照其发表论文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