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0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已连发六天霾预警。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表明,22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出现雾霾天气,影响面积约121万平方公里,33个城市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
为治理雾霾,限行和限产措施均已“上阵”,但效果都不太理想。PM2.5依然持续爆表,雾霾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如此看来,想拥有更多的蓝天,应急的行政措施只能是暂时的。若要真正解决问题,科学技术才是灵丹妙药。此时,科技界必须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尽全力打赢这场攻坚战。
雾霾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成为影响国家和谐的大隐患。科学界作为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雾霾产生机理不明确、治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能推脱责任、观看张望,必须切实担当起攻克雾霾治理的历史责任。
然而,科技治霾不是一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家务事,也不是一家科研院所的分内事,科技界要构建打赢攻坚战的协同创新平台。如果部门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算盘,只能分散了资源,涣散了人心,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是支离破碎、难成体系,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这样下来,既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事情,误国误民。
因此,要想尽快实现科技治霾的重大突破,必须打破单位局限以及利益樊篱,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把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秀的人才整合起来,合力攻关。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技”进“霾”退,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雾霾得势,非一日之寒;治理雾霾,也非一日之功。科技界要谋划打赢攻坚战的持久战略。如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以为组织一次“歼击战”,就能把雾霾赶尽杀绝,这只能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在这场攻坚战中,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有许多鸿沟要跨越。科技界必须认清严峻形势,并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和阶段性目标,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心态,下足功夫,做实研究,这样才能直捣黄龙,最终将雾霾消灭得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必须意识到,科技治霾已经在行动。公众要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相信中国科技界的力量,给一点时间,给一份信任,等待科技界给人民呈上满意答卷。
(作者系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