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董传仪:从马航事件看中国的海外应急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董传仪 发布时间:2014-04-04 【字号: 小  中  大   

  国际航空事件的应急救援,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应急机制和科技能力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相关地理和海洋的搜救面积之广,所需分析相关信息的数据之大,气象海洋空间变化规律之复杂,都为精确研判飞行轨迹、事发性质、诱发因素、事件后果、救援效果带来难以想象或不可预期的难度。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迅速反应、多方联动、果断高效
  军事战争和重特大紧急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强势高效应急能力和善后水平的国家,不是强大的国家。纵观中国政府这次对马航事件的应急,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式应急”的特色。闻讯马航MH370事件发生,正值两会期间的中国政府迅即启动应急机制,派出专业搜救船和海警船开往相关海域,全力开展搜寻和应急救援工作。
  马航MH370事件迄今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失联时间的不确定性,二是失联地点的不确定性,三是失联原因的不确定性,四是马航公司、马政府、马军方披露信息的不确定性即自相和互相矛盾性,五是现代科技仍存在监控盲区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在此次应急救援中的最强阵容,代表着13亿中国人及遍布世界的华侨们对机上乘客和眷属的担忧和关切,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生命是天”的核心价值观,表明了中国政府不惜代价救人第一的坚毅和信心,展现出了中国政府在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如此急切、坚毅、执着地派出空前强大的救援阵容,并一直在信息极端模糊的状态下坚持继续搜救;在危机沟通策略上一直在刻意使用“失联”这个词汇;习近平主席“应约”与奥巴马通电话时,使用“担忧失联客机人员的安危”、“坚持大方向”、“期待再次会晤”等语句,这分明是一种智慧、高超的博弈艺术。中国政府在用信心和意志,倒逼相关国家尽快将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多国协同救援是世界新课题
  类似国际航空事件的应急救援,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应急机制和科技能力都是极其现实的考验和严峻的挑战。对相关地理和海洋的搜救面积之广,所需分析相关信息的数据之大,气象海洋空间变化规律之复杂,都为精确研判飞行轨迹、事发性质、诱发因素、事件后果、救援效果带来难以想象或不可预期的难度。
  多国救援协同机制也是世界应急救援面临的新课题。马来西亚方面几乎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海上与空中救援搜救力量,澳大利亚、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和美国搜救团队都已参与救援。应该说,阵容空前,力度强大,但这种应急救援的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类似救援不像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国“5·12”地震那样,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范围,也不像各国撤侨那样单一;二是,公海以外涉及到各国主权的领海区域,其他国家可否顺利进入搜救?三是,在至今没有确切定位事发地点的模糊状态下,多国力量布局救援密度难免存在相对的空白区域和纰漏点;四是,确定以哪个国家为中心,统筹部署和及时调度救援,已经超过救援本身的意义,历史上和国际上也无先例可考;五是,参与救援的各国海陆空等力量长时间的无效劳损也是问题。
  危机应急的规律显示:类似对马航事件的应急救援,不论有多少国家参与,不论各国投入的力量有多大,不论各国对信息数据监控和应急救援的技术有多么先进,都可视为一个定数或固定的指数,真正决定应急救援成败的关键在决策思路。思路不正确或违背危机应急规律的决策,只能是劳民伤财和徒有其表。对任何类型的重特大危机事件的应急,都必须对危机事件的发生状态及变异过程进行即时跟进式梳理研判,根据研判结果的准确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策略,在执行应急救援策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技手段,更需要在多方参与救援的情况下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此次马航事件从发生到现在的模糊状态仍不明朗,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仍不精确,针对搜救的目标和范围仍不清晰,引发危机事件的性质扑朔迷离。这就使得参与救援的多国无法制定出科学的救援策略。
  诚然,多国对马航事件的迅速反应、多方联动、果断出手,获得了世人的理解和赞许,参与救援的各国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收获,但在应急救援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实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得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出现躁动,从客观上给此次事件的救援和善后工作带来不少负面因素。
  救援未果当善后同行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中“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的救援原则,是历经重大危机事件之后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可以合理复制、拓展外延、妥当借鉴到类似的海外应急救援中来。
  无庸置疑,马国是引发该起事件的责任中心、信息中心、舆论中心,马国责无旁贷,即便没有足够的救援能力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他国求援,这样,既可以提高多国协同救援的效率,减少多国救援可能出现的空白区和纰漏点,又可以为善后工作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促使马国政府正视危机状态,尽快澄清事实真相,避免时过境迁留有遗患(比如他国之间日后相互的猜疑或指责)。
  马航事件从发生至今已有20多天,MH370航班究竟是机械事故?人为灾难?遭遇恐怖袭击式的劫持,还是属于驾驶员自杀式的坠毁,甚或还有其他方面不可知的因素而导致的被击毁,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可能在很长的时期内仍不清楚。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中国飞行员王伟被迫跳伞坠海,中国海军和有关部门出动飞机109架次,舰艇101艘次,救捞船、渔船等民用船只1000多艘次,人员近6万人次,搜寻海域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搜寻海岸线近200公里,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这场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海上搜救行动也还是无果而终。历史上诸多航班突然坠入浩瀚海洋的案例历历在目:2009年6月1日,法国航空公司AF447航班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途中一头扎进大西洋,几乎以同样神秘的方式消失在雷达屏幕上(AF447在失事前也没有发出求救信号),机上22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至今仍有74名乘客的遗体未找到。1962年3月美国飞虎航空739航班载着90多名乘客离开关岛前往菲律宾,在飞行途中发生意外,至今也没发现任何飞机残骸。耐人寻味的是,该航班也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英国南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于1947年消失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直至50多年后人们才发现该飞机的部分残骸。2007年1月1日,印尼亚当航空公司波音737-400客机在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的情况下在印尼领海失踪,机上102人至今下落不明;1983年韩国一架客机被苏联战斗机击落失踪,之后美苏日搜寻多日未果,造成机上269人死亡。
  此次马航事件后,世界各国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关注着机上所有乘客的安危,对其家属悲切的心情更如身历其境。常言道:逝者为大,但我们更需要采取一切人道主义措施抚恤和安抚活着的人。当无法确定救援结果和周期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政府在继续强力搜救的同时,还应该审时度势,尽快投入善后工作。因为类似马航事件的应急救援应该确立三个维度,一是对生命财产的紧急救援和事实真相的澄清,二是对国家形象、地位和主权的维护,三是对危机事件中利益攸关者(直接相关群体、间接相关群体、边缘相关群体)的安抚和稳定。这三个维度并重,这三层群体同样重要。
  马航事件引发的反思
  马航事件又为人类空难史增加了一个奇闻案例,可能成为又一次匪夷所思的大谜团。同时,南海又一次引发世界聚焦,不仅成为航空事件应急救援的实践基地,而且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兴趣”,估计在很长的时间内,欧美日以及周边国家对南海的兴趣不会减退。以马航事件搜救之需,美国特别安全小组、情报及军事机构积极介入,组织力量进行系统评估这是应急之需也不乏醉翁之意。这对中国政府在南海的应急能力建设确有着深刻的警示:
  一是在南海建立系统的应急平台或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南中国海的实质性参与和把控能力是国家应急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今天,不论各国空间技术多么先进,空难防不胜防,一旦发生都具有极其复杂的多重性或叠加性危机特征,涉及的乘客和国家也是广泛的、多元性的。建立日益密切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中国政府亟须完善与多国政府及航空机构的航空合作机制。
  “应急”载厚望,天地共担当
  重特大突发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是世界关注的重大新课题,更是目前中国尚未系统建立的新学科、新专业、新领域,自我国非典以来公共危机管理上升为国家课题,2008年南方低温冰冻雪灾、“5·12”汶川8.0级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促成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进程。面对国内外三股势力日益猖獗的威胁,面对恐怖袭击事件成为常态化、复杂化的严峻局势,面对类似马航等重特大突发事件防不胜防的现实,进一步启示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任重而道远,加快科学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作者系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