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亟待研究型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在陈骏看来,面对这一重大责任,高校只有实现作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才能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从而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源泉。
陈骏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提出了“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等相关陈述,为高校找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提供了方向。
他认为,这个突破口就是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这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但受时代与条件所限,我国各高校以往的科研大多是跟踪研究,重复别人提出的问题,然后形成论文。
“这种论文导向的追踪研究在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对实现最初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难以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只有实现科研转型,我们才能在科学研究上开拓新问题、挖掘新方向、形成新理论,真正体现世界一流大学原始创新的本质特征。”陈骏表示。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亟须改革。”陈骏说,为实现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需要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系列体制障碍。
在他看来,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障碍,最重要的是改革科研创新平台、基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推进形成开放、高效、协同的管理构架与管理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的汇聚和融合。
其次,改革科研团队组织机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前沿科学问题整合队伍,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探索改革符合科技创新团队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人员聘用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政策制度,完善有利于科研团队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
此外,改革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和激励功能,开展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改变以往的自由分散式跟踪研究,推进原创性科研成果评价的机制体制改革。尤其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更加鼓励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方向,评价周期不能过短。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陈骏认为,在坚持问题导向和做原创科研中,要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力。
“学科带头人是各专业领域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在科研转型过程中,学科带头人应以放眼世界学术巅峰的信心和气概,力争在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性科学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在突破制约我国发展瓶颈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言方面勇于创新、一马当先。而青年教师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能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矛盾中,捕捉科研新动向、把握前沿新趋势;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分析问题的冷静、解决问题的自觉。”陈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