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先生就此离开了我们。他是我国遗传学领域泰斗,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听到谈家桢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8年11月1日7时18分,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现代遗传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民盟中央名誉主席、院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谈家桢教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谈家桢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34年夏,谈家桢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助手杜布赞斯基,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婉拒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执教,并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谈家桢回国后任教于浙江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执教,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任复旦大学顾问。
谈家桢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着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论据。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他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1980年,谈家桢先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步入90岁高龄以后,谈家桢先生仍敏锐地注视国内外遗传学界的动态,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严重外流表示担忧。在他的呼吁和推动下,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人类基因组研究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使中国在世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没有谈先生的大力推动,我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也许没有那么顺利。”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忘不了10多年前谈先生以80多岁高龄参与和推动我国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的场景。
1993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无锡召开有关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战略研讨会。有着“南谈北吴”之称的著名肿瘤细胞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旻先生和谈先生联手,与遗传学家们启动了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研究项目。
有感于参与国际生物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和迫切性,谈先生1997年写信给中央,建议保护我国遗传资源,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很快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由此在我国南北成立了两大基因组研究中心。
“如果不是看到谈先生关于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的文章,我肯定不会报考遗传学;如果没有当年那刻骨铭心的一幕,我可能没那么快回到祖国。”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是谈先生10多年前亲自跑到美国请回来的,“在我心目中,他不但是一名有脊梁的科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
金力至今仍记得1994年冬天的一幕:86岁高龄的谈先生专程到美国,说要去拜访金力。“对我来说,谈先生几乎是学术巨人,而我虽然刚开始有点成绩,却仍是个无名晚辈。”没想到,谈先生真的亲自来到斯坦福,找金力畅谈发展生命科学的想法,真诚地邀请他到复旦大学遗传所工作。
金力说:“当时我想到先生上世纪30年代毅然回国,只手撑起中国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想到先生遭受挫折时依然坚持真理,为遗传学在中国留下奄奄一脉,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先生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而我属于中国。直到现在,一想到或是提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总是湿的。这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刻。”金力当即决定回国。
国际著名发育生物学家许田也在谈先生的召唤下回国效力,1999年建立了发育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研究所。此后,贺福初、赵国屏、熊跃等也陆续回到祖国。
解放后,谈家祯先生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和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几十年来,他积极参政议政,直抒己见,体现了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毛泽东主席曾四次接见他,鼓励他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