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要闻
【科技日报】科技三件宝 救灾帮大忙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盛利 发布时间:2013-04-24 【字号: 小  中  大   

4月23日,雅安芦山县灾区,来自中科院的多支救灾队伍,多种救灾仪器,正围绕人员搜救、保障应急等展开工作。可以自由变形进入复杂垮塌区域的搜救机器人、“空中指挥官”旋翼无人机、一次能充满200部手机的高能量电池……一批科技“宝贝”在抗震救灾中立下奇功。
“变形”机器人:钻进废墟找寻生命

芦山县龙门乡的救援排查中,一款可在并排型、三角型、直线型3种构型间变化的救援机器人,成为搜救人员的帮手。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李斌及其团队,带来的这款“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能够携带红外摄像机和音频传感器进入废墟,并向外传输信息。“救援人员进入大型废墟搜索幸存者,易受到余震伤害。机器人不受这种问题的困扰,还可以进入到人不能进入的狭小地段。”李斌说,这种机器人辅助救援,对于找寻幸存者更有针对性,也使救援人员在废墟内停留时间更短,从而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这款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研发的“变形”机器人,还可携带生命探测仪。“相当于给生命探测仪装上了腿脚,让它自主进入垮塌建筑内部。”李斌介绍,过去的生命探测仪,要由救援人员携带到垮塌建筑附近使用;基于人身安全考虑,作用范围有限,探测不到建筑物的更深处。该机器人携带生命探测仪可以使探测区域大幅提高。

旋翼无人机:两小时完成搜救

在龙门乡红星村埋压人员的排查中,跟随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现场的旋翼无人机,成为“救灾的空中指挥官”。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齐俊桐说,这套设备可以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起飞和降落,快速开展救援。“在过去的救灾中,救援人员往往要消耗大量人力拉网排查,确定重点搜救区域,再组织力量搜救。有了旋翼无人机,排查就简单了,从空中便一览无余。”

这种近3米长、可载重30公斤的旋翼无人机由国家863计划支持。在今天上午的排查中,它赶在救援队人员部署之前,对整个村落进行低空飞行探查,短时间内就帮助救援队确定了倒塌严重区域,为救援力量分布、调度提供了服务。原计划4个多小时的搜救任务,因为使用了旋翼无人机,两小时不到就完成了。

超级“充电宝”:一次充满200部手机

1.2升体积、1公斤左右重量,可满足一台10瓦LED照明灯工作30天,或为200部智能手机充满电——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公权带来的“镁空气储备电池”,成为了灾区救援部队、应急指挥部门的“抢手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超级“充电宝”,在两天前才刚刚走出实验室。

芦山地震发生当晚,孙公权和同事在实验室连夜组装了200套电池样品,第二天就运抵成都。孙公权说,这款“镁空气储备电池”最大的特点是比能量高,能量密度单位达到800瓦时/千克,一公斤这种新型电池,能相当于汽车使用的铅酸电池的30倍,“而且不需要充电,一换镁片加点水就能接着干”。

“一方面,解决灾区群众、救援队伍手机、对讲机、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充电问题;另一方面,为紧急救援提供轻便、充足的照明。”他说,4月22日凌晨6时赶到灾区后,刚进芦山恰巧遇到救援队,“他们立即带了80套,而这几天灾区各级各单位应急指挥部门的需求都很迫切。我们已经打电话回去,准备再送一批过来。”

在芦山救灾现场,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说,目前中科院在芦山地震灾区部署了成都山地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多支团队。“此次救灾的最大体会就是集中力量发挥了中科院的整体优势,将‘国家队’的科技力量与灾区的需求紧密衔接,提供了确实的科技保障。”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3-04-24 01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