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要闻
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详解中科院院机关改革——
【人民日报】为了发展,再难也要改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赵永新 喻思娈 发布时间:2013-09-13 【字号: 小  中  大   

  100多个研究所,6万多科研人员,5万多研究生,5万多离退休人员——如果把中科院比作巨型列车,每一次“变轨”都会引发震动。作为全院管理的中枢神经,院机关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年夏天,中科院完成了自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力度最大的院机关改革:撤销原有的4个核心业务局和院地合作局,合并组建3个新局。

  改革的显性结果,是精减了机构:院机关部门和内设处室数量、局处级岗位设置和机关编制都有所减少,改革后有4位正局级干部到研究所任职或回到科研岗位,近10位正处级干部改任副处长。

  沿袭旧制,相安无事;革故立新,麻烦不少。中科院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日前,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详谈了院机关改革的来龙去脉。

  打破条块分割 

  消除部门利益 

  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扫清障碍,提高了管理效益 

  改革之前,中科院设有4个业务管理局:按科研性质分类的基础科学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按学科领域划分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全院100多个研究所被切块划分给这四个业务局管理。

  “学科交叉融合和相关单元协同创新,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科院的最大优势,在于整合资源、集中攻关。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恰恰阻碍了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阻碍了中科院优势的充分发挥。” 白春礼以深海探测研究工作为例,虽然深潜技术属于高技术领域,海底生物多样性和新物种研究却属于生物领域,海底地质构造研究又属于资环领域,实际上涉及生物局、资环局管理的业务,这项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配合。“我们怎么管理这样的研究机构?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研究所藩篱,协调并有效集成院内研究优势,进行综合交叉集成研究。”

  条块分割不仅人为设置了学科壁垒、降低了办事效率,还加剧利益部门化。根治顽疾,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中科院动的“大手术”是:撤销原有的4个业务局和院地合作局,按科学创新活动性质及其功能,新设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这3个局的业务均覆盖全院,不再对口具体的研究所。

  这样会不会削弱科研业务管理?“应该不会。”白春礼介绍说,这次还新设了中科院学术委员会、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统筹全院科教资源以及院士群体和科技专家智力资源,将科技创新、思想库建设、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系统,从宏观层面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局与长远发展。“加上此前我们推进的研究所自主权下放,科研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半年准备 

  三周完成 

  酝酿慎之又慎,操作速战速决,力争“工作不断、思想不乱、秩序不散” 

  完成这次涉及中枢神经的“大手术”,中科院只用了3周时间。

  5月10日,白春礼在机关干部会上做完动员,改革随即启动,第二天即按照新局运行。人事交接、资料移交、办公室调整……在三周内全部完成。

  “这么大规模的改革,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白春礼说,速战速决是为了把改革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力争“工作不断、思想不乱、秩序不散”。

  “我们之所以能够速战速决,是因为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从提出设想到改革动员,花了半年多时间。”白春礼说,他在去年中科院党组冬季扩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机关改革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响应。

  “立志如山,行事如水”——白春礼用毛笔写的这句格言,是他主导此次改革的风格写照。

  院党组很快成立了由三位院领导参加的改革方案起草小组。在此后的三个月里,方案小组先自己研究、制定草案。其间,白春礼与他们进行了多次详细讨论,才提出最初方案。

  之后,白春礼先就方案逐个征求每位党组成员的意见。他说:方案还不完善,请大家从机关管理的角度,看方案合理不合理,有不合理的地方,咱们就改。

  征求完党组成员的意见后,白春礼委托秘书长征求院老领导、老专家意见,请他们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汇总各方面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后,方案才正式提交党组会讨论。会后把方案发给每一位党组成员,请大家再研究思考一周,将新的意见直接改在方案上,然后再次召开党组会研究确定方案。

  经过半年多的仔细酝酿、深入讨论、反复修改,改革方案最后敲定,做到了“方向对、考虑全、措施细”。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 

  一把手要敢于担责 

  在人事调整问题上,“我必须冲在前面,确保机关改革平稳过渡。” 

  白春礼告诉记者,改革启动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有条不紊、暗中进行的。“如果在方案不成熟的时候公开,就很可能干不下去了。”

  他坦陈,自1996年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以来,对机关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听到过不少研究所的反映。“之前也曾酝酿过调整,但最后因涉及面太大、反对的声音太多,都没有了下文。”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有利益,其困难可想而知。能不能下改革的决心,要不要有这么大的动作,的确是一个挑战、一场考验。

  “只要有利于推进科技事业的改革,再难也要改。在这件事情上,一把手要敢于担当。”白春礼说。

  同所有改革一样,这次改革最让人头疼的,也是人事调整。据了解,这次机关改革干部编制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非但没有提拔一名领导干部,反而让几位正局长去了研究所,近十位正处长降为副处岗位。

  在这个“得罪人”的问题上,白春礼亲自出马,一个一个与他们面谈。“这么大的事情,我必须冲在前面,让机关改革平稳过渡。”

  白春礼坦言,“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要考虑国家的需求、全院的发展,把这一摊事情做好。”

  让白春礼深受感动的,是涉及职务变动的同志顾大局、识大体,对改革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要真心感谢大家的支持!”

  据介绍,退下来的四位局长,目前都顺利到了研究所工作。

  改革没有“完成时” 

  还需再接再厉 

  今后将以科研重大产出为标准,重点推进评价体系改革 

  研究所对院机关改革的反映如何?

  机关改革启动不久,白春礼马不停蹄,先后赴兰州、西宁、成都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听取青海盐湖所、高原生物所等失去了“婆婆”的研究所负责人的意见。

  “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非常支持这次改革,并且总结出了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减少部门利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中科院的长远发展。”白春礼说,“当然,由于原来的‘婆婆’没了,大家也反映多少有点儿‘不适应’。”

  虽然改革红利的释放还需要时间,但一个新气象足以令人振奋:在7月举行的中科院夏季党组扩大会上,各业务局长谈工作,都是从全院的角度来考虑——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

  “当然,改革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没有‘完成时’。”白春礼告诉记者,接下来将重点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

  “从前,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还是重大科研任务,多是用‘论文’一把尺子量,这显然脱离了科研的实际,不利于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白春礼说,这次改革后三个业务局都是按照科研性质组建的,为评价体系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据他透露,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负责的基础研究,将以原始性科学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衡量标准;重大任务局负责的重要科技项目,则以项目成果的完成情况为评价标准;科技促进发展局,则重点衡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评价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希望能从当前的经费驱动,转到创新驱动。”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3-09-13 19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