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邮箱登录  
滚动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工作动态
科学时报:一场压抑已久的信息科学革命即将到来
——李国杰做客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11-17 【字号: 小  中  大   

    “信息科技正在进入全民普及阶段,信息技术惠及大众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的主旋律;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其结果可能导致21世纪下半叶新的技术革命。”11月13日,在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举行的中科院信息与创新战略研讨会上,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对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总体判断时表示。

    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代

    近20年来,集成电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科学提出了若干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如何对付信息系统的巨大复杂性?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如何将信息系统的功耗降低几个数量级?

    20世纪下半叶是以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然而信息科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40年信息技术走在了信息科学的前面。

    李国杰表示:“目前的信息科学只相当于1905年以前的理论物理研究,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代。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完成的,近40年信息科学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网络已成为信息技术的主体,Internet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但至今没有理论可以解释随机操作的Internet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大的规模而不崩溃,就如同两千多年前中国没有建筑理论却建成了万里长城。对于网络我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回答,比如:如果整个Internet网络是一台巨大的计算机,那么,什么是这个网格计算机的公共编码?什么是它的体系结构?什么是它的地址空间?什么是它的处理器与指令系统?什么是它的编程语言?如何设计与分析它的算法?网络世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什么是它的守恒量?有没有类似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衡定律、惯性定律之类的规律?

    李国杰表示:“网络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基于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今后几十年发展网络科学是信息领域一项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他认为,在信息科学的指引下,21世纪的信息技术也将展现新特点,将会在重视技术作为生产力决定性因素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科学的研究探索,特别是与纳米、生命、认知等科学的交叉研究;更加重视医学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信息科学技术;更加重视生态和环境影响,探索对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知识资源的分享、共享和可持续利用,重视信息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以及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和对信息技术社会作用的法制化管理与监督。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继续发展工程技术的规模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惠及大众”。

    计算+传统科学 = 新科学

    13世纪,十进制计算从印度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同时发明了代数运算,开启了计算和科学并行交织发展的历史。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新的计算模式具有描述变化速度的能力,使人类得以发现自然规律,发展了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学科。数学根植于人类的日常生活。

    李国杰表示,同样,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大量日常工作可能会导致产生新的数学。如同望远镜促进天文学、显微镜促进医学发展一样,数字计算机的发明,特别是近20年微处理器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大规模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成为可能,将导致一场科学的革命,21世纪将产生以并行计算为基础的新科学。

    “21世纪的发展趋势是从计算机支持科学家作传统科学研究转向计算嵌入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形成新的科研形式。”

    “计算机科学对于生物学,如同数学对物理学一样重要。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全过程。计算生物学将成为生物学的主流。”李国杰强调。

    美国未来学家Raymond Kurzweil于2005年出版著作《接近奇异点》(Singularity is near)称,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超人类智能的出现,他预测这一时间为2029年。

    但李国杰说,人脑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晶,计算速度的提升并不能刻画人脑的所有功能,目前离解开大脑智慧之谜还有很远的距离,也许数百年内做不到。人机和谐共生是发展信息技术的基本追求,发展信息技术不能把人变成机器,但人却可以给机器带来启示。

    通过生物几十亿年进化形成的人类大脑是通过大量神经元并行分布工作获得智慧的,不是靠单个神经元的高速信息处理,神经信号传输速度在毫秒级。大脑里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数千个神经连接,而每个神经连接还有大约1000个神经通道。

    李国杰指出,信息科学必须从生物和人脑等天然系统中获得启示,特别是找到如何实现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动态连接、自适应性、容错和自修复性等功能的机制,使信息系统走出20世纪的壁垒。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流是惠及大众

    从1946年电子计算机诞生算起,信息技术已经走过60年,从上世纪80年代PC机的诞生算起,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20多年。信息技术和产业界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已进入广泛普及阶段。

    李国杰表示,信息领域今后还会不断出现新技术,从某个角度看,有些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新技术。但总的来讲,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长波(每个长波平均为50~60年)已开始进入后半期。因此,今后3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主流是普及应用,要使信息技术惠及大众。

    李国杰称,普及信息技术可能比普及电力技术更困难,需要更长时间。所谓技术普及,是指如同电力系统一样,用户只要知道电源插座在哪儿,其他都不用管。信息技术离这种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国杰在报告中还建议组建以高性能计算仿真为纽带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纳米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认知科学等),并提出,国家在2020年以前支持开展生命仿真器研究,研制每秒100亿亿次(1018)运算速度的网络计算系统,快速精确地仿真蛋白质、细胞、人体和群体4个层次的重要生命现象,应用于生物检测、良种培育、新药发现、疾病防治等领域,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2009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 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