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邮箱登录  
滚动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工作动态
张楚汉:中国水利,一辈子的事业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6 【字号: 小  中  大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张楚汉已经在清华大学工作52年了。清华大学有句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算起来,张楚汉早已超额完成任务了。但是,他仍然在他热爱并为之奋斗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大坝抗震的岗位上坚守着,不断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赴美留学访问,融冰使者

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作出指示:我们要向经济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不是一个两个地派,而是成批地派。这对于在“文革”10年中停滞不前的科技教育界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同年7月11日,教育部向中央提交《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年年底,从各大高校和中科院选出了首批赴美访问学者52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留学生。这52人中,清华占9人,张楚汉是其中之一。

当时,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因此中美之间还没有正式的航线。1978年年底,张楚汉和他的同学们历经辗转到达美国。在他们到美国之后的一个多月,邓小平第一次访美。访美期间,邓小平还接见了这批中国留学生。张楚汉和他的同学们受到了当地华人和美国官员的热情欢迎。

张楚汉回忆道:“那时候有大使馆的参赞,还有很多华人科学家来迎接我们。美国总统卡特的夫人也专门举行了招待会。卡特夫人说,你们是美中文化交流的第一批使者。”

这批赴美留学生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性的使命,其压力和意义都是今天的留学生不能想象的。经过了“文革”10年,他们的学业有所停滞,国家在科研发展上与欧美国家间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他们当时最担心的是在科研业务上会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会给国家丢脸。张楚汉说:“我们那辈人就是特别拼命。”

张楚汉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他的指导老师是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地震工程与结构力学权威R.Clough教授。Clough名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张楚汉从他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创新”。由于国内当时主要搞工程建设,研究多是生产性、重复性的工程项目,在理论上缺乏创新性,缺乏学科、学术、关键技术的创新。跟随Clough学习的两年半期间,张楚汉学到了一个大师怎样治学、怎样提炼创新思维、怎样从技术问题中提炼其理论。

虽然张楚汉只是访问学者,不是博士生,但是Clough教授对张楚汉严格要求,张楚汉也严格要求自己,选修了全部博士生课程。最后,Clough还让他挑战一下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高坝与水库流体非线性空穴效应”的研究。

这是一个非线性的流体和固体耦合的题目,难度很大。张楚汉下决心一定要搞出来。他觉得,如果做不出来,太丢中国人的面子了。

张楚汉说:“我要给他们一个印象:中国学者一是勤奋的,二是优秀的。”于是,张楚汉开始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也没有白天黑夜,天天在实验室苦干,最后终于完成了名为《地震时水库空穴对大坝的影响》的论文。后来这篇论文在一部英文专著中作为一章发表。这也使得Clough对他非常欣赏。后来,Clough多次到中国,对张楚汉和他负责的清华大学水工抗震组评价很高。

心系国家建设,毅然归国

张楚汉说:“在美国的时候,也有人劝我们,说美国研究条件那么好,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很好,不如留下算了。但是对我来说,我的根在中国,国家派我出来,背负着学习先进技术的使命,必须要回归,把这些东西贡献给国家。这是个责任。我根本没有留下的念头。但是另一方面,感到美国的学术研究条件和氛围真的很好,大师云集,设备、研究氛围都很好,很羡慕。相对地,我们国家当时科技还很落后。国家派我出来,培养我,我当然要回国报效。我们的天地在中国,我们的根在中国。”于是,毅然决然地,张楚汉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各行各业都在大发展,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大发展之中,这给了张楚汉施展拳脚的舞台。

当时我国正在兴建一批二三百米的高坝水电站,而这样的高度、规模、技术难度,都找不到先例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经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创新。30年来,张楚汉带领他的研究组艰苦奋斗,几乎跑遍了我国所有的高坝水电站,参与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支撑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维护坝库安全,献言献策

跟水坝电站打了一辈子交道,张楚汉也有了深刻的心得。他认为,水利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很多方面,要考虑周全,争取最大化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他提出了建设水电站的“三大挑战”:一是移民安置,大水电站建设,动辄移民十几万人,三峡更是有上百万移民,人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保证移民搬迁后安心、富裕;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开发要并重,不可偏废;三是坝库安全,如果水坝出现问题,那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实际上,坝库安全也是张楚汉和他的研究组重点研究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大地震也给四川境内的水利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并可能影响电力供应,进而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心系于此,张楚汉4次赶赴灾区。一次,张楚汉和专家们沿着大渡河往下走,沿途冒着余震和滑坡的危险去查看大渡河上的水电站损害情况。最险要的一次,张楚汉等刚走过去,身后就滑下一大片土石方,阻断了道路。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一直驱车到了大渡河口。作为专家,张楚汉还在位于绵阳的水利部指挥部出谋划策,争分夺秒地制定排险方案,为唐家山堰塞湖及下游北川、绵阳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今年2月开始,中科院又提出一个课题,那就是地震后的唐家山该怎么整治。北川县位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几公里处,万一洪水漫坝、泥沙冲下来,北川县城遗址必将不保。而唐家山上游大禹的故乡——禹里——如果不搬迁后靠的话,就会被唐家山洄水淹没。这条河如果不及时整治,必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张楚汉、陈祖煜等4位院士建议,唐家山的整治应该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地震灾害遗址和唐家山自然形成的人工湖。立项后,由张楚汉负责这一咨询项目。该项目历时3个多月,两度到当地调查研究,通过举办研讨会和论坛,集合了中科院和工程院共16位院士以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治河等领域专家共70多人的意见,完成了若干专题报告。最后,由张楚汉院士执笔完成了《海洋之神8590vip关于呈送〈关于唐家山堰塞湖整治与北川地震遗址保护问题的建议〉的报告》,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签发为急件呈送中央,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投身水利事业,奋斗终身

已经年逾古稀的张楚汉现在还在一线忙碌着。近几年,他连续跑了南水北调三条线,考察了怒江流域的保护和开发、西南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站工程、渭河治理等大型工程项目。除此之外,他还在实验室研究水库水坝电站的安全,做计算、搞模型、做实验——20年来,张楚汉带领研究组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我国关键技术的主战场进行研究。

张楚汉还有一部分工作就是教学。他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因为他把青年看作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现在,张楚汉培养的学生散布在产业界、研究界,其中有教授、博导、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水利科技十大英才等,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贡献着重要力量。

张楚汉半个多世纪来的工作历程是和国家的时代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回想起来,张楚汉感慨良多。他说:“中国这么多年来变化多大啊,现在GDP为世界第3位,这太了不起了!我们中国人能和美国人平起平坐,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和欧洲人平起平坐,过去根本不敢想。中国贫穷落后好多年,受尽欺凌,抬不起头。国家的蓬勃发展,这里面也有一份自己的贡献,我特别感动。”

最后,他表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还处于高潮。未来,只要身体还好,我争取在培养人才、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中再作点贡献。”

人物简介:

张楚汉,广东梅州人。1965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研究生(四年制)毕业,1978~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现为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兼职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荣誉会员,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与抗震研究,主持完成了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锦屏、拉西瓦、大岗山、向家坝等30多项工程静动力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80余篇,SCI收录30篇,SCI他引130余篇次,与合作者撰写专著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2009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 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