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做客“中国科大论坛”,做了题为《在人生道路上》的报告。报告会由校长侯建国主持,300多名师生参加。
“我今天的报告题目叫‘在人生道路上’,而不是‘我的一生’,为什么?因为我今天还在人生道路上走着,而且感到越走越宽阔。”师先生的开场白引起大家的热烈掌声和欢笑。他从自己的家庭出身、性格、接受的教育以及为何出国留学、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建设新中国等方面,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人生感悟。
他说,“我的一生经历复杂、道路艰难,但始终敢闯、敢负责,始终勤奋工作。一个人的行为受人生观的指导,人生观简单地讲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的问题。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贡献,因此,人生下来就要为人类做贡献。作为中国人,首先要为祖国做贡献。当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工作生活都很好,教授也挽留我,但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阻挠回国,因为新中国需要我们。我今天已91岁,仍然每天上班8小时,就是希望为国家的强盛做点贡献。”
“总是有人问我,这么高寿有什么养生秘诀?”师先生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的就是快乐地生活。但快乐也是有前提的。一是平等待人,乐于助人。我现在国家基金委上班,每天都要接待许多人,包括许多普通人,有些并不认识,但都热情接待,能帮人处且帮人,这样自己也感到快乐;二是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做到随遇而安。曾经有人看不起我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但我了解自己,从不抱怨;三是不攀比,不嫉妒。一有嫉妒心,就不能与人合作,就做不出好的工作。个人之间如此,部门之间也是如此。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为什么一直上不去?就是不能发挥全国的优势。为什么不能发挥全国的优势?还是嫉妒心作祟,怕别人上去了,影响了自己。这是我国当前科技界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对此,我也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向高层提出建议。”
师先生说,超前消费也是现在年轻人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既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在个人生活上,不能总是拿世界上最好的比,否则幸福指数就低,总觉的不快乐,不幸福。
他报告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其热爱祖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包容而快乐的高尚情怀和人生态度,以及娓娓道来、幽默风趣、质朴而深刻的表述,不时赢得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23日下午,师先生与“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的同学和老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副校长陈初升主持。师先生从材料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谈起,指出材料研究就是要面向国家需要,发展能真正用得上的新材料,必须与技术、工程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效,才能变成财富。他鼓励同学们要热爱专业、学好本领,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事业。
座谈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踊跃提问。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区别,到如何克服科研中的急躁情绪做出原始创新的工作,从中美科研的比较到如何看待留学等等。师先生质朴而深刻的回答,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师先生还向英才班的师生赠送了自传《在人生道路上》一书,并在封面上欣然题词:“祝愿材料英才班同学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是在海洋之神8590vip“科教结合”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大学与海洋之神8590vip金属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实验班,从2009年开始在科大本科生中选拔。实验班的同学前三年在科大学习基础课程,第四年在金属所学习专业课,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后将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直到获得博士学位。设立实验班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通过“两阶段”、“长周期”的教育模式培养科技英才。
座谈会结束后,师先生在师生们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和校史展览馆,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师昌绪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金属学和材料科学家,我国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杰出战略科学家,我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合金钢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年至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是留美学生争取回国的积极分子,为打开留美学者自由回国之门做出了贡献。回国后,师先生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1980年当选为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师昌绪曾获国家级奖10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多项荣誉职务,今天依然为我国的科技工作殚精竭虑,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