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海盐湖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 段东平)
2014年7月12日15时26分,盐湖地球化学家、院士、博士生导师张彭熹院士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从此我国盐湖科技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创造者和领路人,科技同仁失去了一位宽厚的长者和学业的良师。
张彭熹院士出生于1931年2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于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青海盐湖所成立之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组织安排,从中科院地质所调入青海盐湖所,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盐湖地质事业。他先后担任过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他还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青海省环境学会顾问等学术权威。由于张彭熹院士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对盐湖事业的特殊贡献,198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青海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海洋之神8590vip授予他海洋之神8590vip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6年国务院、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他当选为院士。
张彭熹院士自50年代以来曾多次带队参加我国盐湖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数百个盐湖,积累大量盐湖基本资料,摸清了我国盐湖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形成规律,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盐湖化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彭熹院士主要从事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多次组织开展全国盐湖资源调查,查清了青海盐湖中蕴藏大量钾资源,为建设青海钾肥生产基地提供了依据。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盐卤稳定同位素和低温地球化学等研究内容,解决异常钾盐蒸发岩成因问题,形成了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理论体系。根据我国盐湖资源特点、开发条件、加工工艺技术储备现状和市场分析,提出了盐湖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开发远景设想,精心组织了多项盐湖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组织全所有关人员圆满地完成了“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钾肥生产和盐湖资源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如一日,张彭熹院士一直在科研一线勤奋地工作着,把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以所为家、以科研为荣,他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用言行体现了盐湖人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用热情谱写着人生华美的乐章,他用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在他步入高龄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科研工作,依然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就在去年冬天,他还给我写信,心系盐湖所发展战略,他“建议青海盐湖所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继续坚持积累现代盐湖的基本资料(包括新湖区的调查)、开展近代盐湖的成盐演化地质环境及成矿规律研究和有关盐湖资源产业化提出的地质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可以说,他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盐湖研究工作。
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我们不能相信,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走了。他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突然,留给我们无限的感叹和回忆。张彭熹院士对我国盐湖科技做出了伟大贡献,也为我国盐湖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赢得了海内外学者的尊敬,在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是,最初的笑声与最后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后的晚霞同样光照人间。只要我们把张彭熹院士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作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为我们对盐湖科技事业无限追求的动力,他那永不磨灭的精神将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也将永远鼓舞献身盐湖科技的同仁们去努力完成他未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