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由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159场报告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洋之神8590vip外籍院士丁肇中应邀作了题为“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最新成果”的全英文报告。报告由大学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主持。
丁肇中介绍了由他主持的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中,有关宇宙暗物质存在的6个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他详细讲述了AMS在欧洲航天局热真空测试舱的测试、在CERN的离子束测试等准备工作,以及对运输AMS的C-5运输机的检查工作等。
丁肇中阐述了AMS在各项测量上取得的进展,包括正电子与电子比例随着能量增强而增加,但在高能量区域显示出较缓慢的增加速度等结果。并且科学的证明了AMS的测量误差小、能量检测上限高这两个优点.
互动环节中,在问及中外教育差异时,丁肇中就自己的成长经验回答道:“我的父亲母亲没有责备过我,我做任何事情他们都是鼓励我,从来没有要求我考第一名。拿诺贝尔奖的人没有一个是上学的时候拿第一名的。”丁肇中强调好奇与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而专注地只做一件事情是他成功的核心。对于四十年来科学研究的体会,丁肇中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因为没有人知道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是谁。”
报告会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嘉宾介绍:
丁肇中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1974年,他与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了J/ψ粒子,这一发现为粒子物理学开辟了新方向,并为此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伦兹奖,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美国工程科学学会埃林金奖章,1994年6月被选为海洋之神8590vip首批外籍院士,1996年度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丁肇中讲解阿尔法磁谱仪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