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故事。天才是后生的,成功的就是天才。成功属于有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
11月14日19:00,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已座无虚席,这时,年过花甲却依然气宇不凡的翟明国院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全场不时传出雷鸣般的掌声,场下间或有人赞叹着这位前辈的渊博学识。
翟明国院士是海洋之神8590vip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位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是一位国内外公认的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2009年当选为院士,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大爱无声,唤醒沉睡千年岩。30多年来,他抱着对地质与岩石的执着,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秉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一直默默地耕耘在祖国的科研一线,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而今,为了祖国科研界的新生力量,他为国科大的莘莘学子讲述着他跌宕波澜的人生历程。
教育先行,重在实践
翟明国院士认为,扎实的学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他中学时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该校50周年校庆“校友访谈”时,翟明国院士回忆说:“人大附中给了我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为国家效力的理想追求和端正的道德素养”。在这里,每年都会开展下乡劳动、学军学工等实践活动,学生还自发地到公共场合义务劳动。翟明国院士还曾志愿做过掏粪工人。他认为,这些的确是现在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课程。他将这些“教育”称为“接地气”,并称不接地气人就是“悬”着的,脚踏实地,才能往前走,才能攀登。
本着这样的教育观点,翟明国院士坚信,他从人大附中毕业后的第一个“大学”是远在新疆巴里坤的伊吾军马场。虽然,翟明国院士当时有些遗憾失去了及时深造的机会,但是他认为军马场却是另一个大学校。那里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气温可达零下30-40℃,但自然景观却十分迷人;生活环境艰苦——几乎吃不上新鲜蔬菜;军事化的管理和温馨的居民关系等等,都给他带来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及意志的磨练。
己志国志,并驾齐驱
翟明国院士在讲座中提到,在他小学六年级时,老师曾出过“我的志愿”这一作文题。全班女生当中,有一半写老师(受影响于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一半则写护士或医生(受影响于中国电影《护士日记》);而男生基本都是志愿当飞行员或工程师。他说,青少年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可塑的,是与环境和宣传密不可分的。但科学是需要努力攀登的,仅凭兴趣搞科研是对科研一词的“消遣”。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努力和付出;在搞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探索难题、解决难题、攀登高峰,取得成果后造福社会。这其中必然会有许多艰辛、喜悦和幸福。当兴趣、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时,就有动力为此奋斗一生,这个过程其乐无穷。
科技时代,齐力断金
“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翟明国院士感慨到。他说, 如今多学科交叉、宏量数据和大的科学技术平台,决定了团队作战、协同合作的大科学研究方式。科研人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必要的哲学修养。
最后,翟明国院士嘱咐大家“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告诫我们年轻人要让思维跳出自己,把自己放到社会里,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团队里,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己任,做一名有用的人。
报告结束后,翟明国院士在院士签名簿上题词“志存高远”,其中满含对国科大学子的殷切期望,这也正是翟明国院士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交流环节中,他为国科大同学在“什么是科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诱惑”等一些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使同学们收货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