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我国开展“南海-西太平洋海域观测研究”并参与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6-11-20 【字号: 小  中  大   

    近期,值第九届国际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首次在北京举行之机,在海洋之神8590vip吴国雄院士和苏纪兰院士的热情指导下,依托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召集来自国内外十多个科研单位的海洋科学家,就开展“南海-西太平洋海域观测研究”并参与国际合作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

    一、开展南海-西太平洋海洋观测研究并参与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与会科学家认为:我国南海是联系周边海域海洋与气候变化的重要海域,南海作为海洋性大陆的一部分,在联系太平洋-印度洋、影响东亚季风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和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暖池热量的存储和释放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系统以及太平洋海洋环流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南海作为该暖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海洋动力、热力过程与局地海气反馈过程必将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影响。

    其次是南海与西太平洋区域上层热含量变化对大气环流,特别是对东亚季风和我国南方气候异常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南海海洋变化,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极端天气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为气候预测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础。

    科学家们指出:近期研究表明,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环流可能作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一支而存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是全球热盐输送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正受到国际上海洋与气候研究的特别关注,所以加强南海与周边海域水团输送以及热量输送的研究,将为正确认识全球热盐环流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家们还认为:国际上对太平洋、印度洋的一些长期观测计划已经陆续开始展开,但目前对南海的长期观测研究还缺乏相应的项目支持。

    因此,与会境外专家认为我国针对南海与热带太平洋海洋长期观测必须要纳入国际太平洋-印度洋及其相关的大型气候环境观测系统计划中,作为国际观测系统中的一部分而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而南海海洋观测研究纳入国际合作的一部分,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而是为关系我国社会经济与海洋权益而进行的南海资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长期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二、如何进行观测布控并建立交叉学科观测平台

    与会科学家指出,南海观测系统应该作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平台,为南海多学科研究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国内外海洋、大气专家对观测观测仪器和要素的选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南海18°N断面南北水汽输送的变化将影响中国气候的旱涝分布状况,所以在观测时需要充分考虑对海气界面热通量的测量。

    2、就布点观测而言,南海海洋观测最好与大气观测同步进行,这对充分理解海气反馈过程是必要的。

    3、为了正确认识南海与周边海域水份、热量交换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作用,需要在西太平洋、南海内区、加里曼丹海峡通道以及爪哇附近海域各自选定观测点,进行同步海洋、大气等要素的观测。

    4、国内将开展南海季风爆发前后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和海岸带边界层及海雾科学试验。与会专家指出这一观测实验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够跟有关部门进行联系,结合其他渠道(如南海石油平台)上的同期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研究。

    南海与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建立,需要结合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逐步开展,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每年的开放航次对南海多学科的观测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南海与热带海洋环境学科基础研究观测平台与其他海域相比较为薄弱。要不断扩大和完善现有的南海开放航次,带动海洋环境台站建设,从而建立局地的热带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并且希望国内各研究机构和业务部门在今后能共同努力,为多创造这种平台提供机会,加强观测资料之间的共享和合作。

    据悉,参加讨论的科学家包括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日本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香港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家海洋局二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所,共20余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