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观念和机制问题。因为我们原来没有这样的概念,但是在美国,这件事情已经变得很平常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不是那么顺利,人们要接受一种新的思想也不是很容易。在旧观念转变的同时还应探索新的运作机制和新的管理方法。
科技成果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企业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从我国现时情况看,最雄厚的研发力量还是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如何将他们中的潜力发挥出来,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我曾在以前的报告中提到过“产前研发联盟”的概念。“价格竞争”是“最低端的竞争”,最高端的竞争应是“新组织类型的竞争”。由于我国企业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始终未能有效地进行大生产技术研发,几乎一直围绕“政府资助系统”的单一模式进行,而研究院所开发的单项工艺或器件模型等科研成果又始终不能很好地实现产业化。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是:当某类产业出现“集体危机”时,往往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解决,美国的SEMATECH、日本的VLSI、欧洲的IMEC都是在这种情况下组建的“产前研发联盟”。实践证明“产前研发联盟”是一种能够使技术外溢,能够为“乘员”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的“新型组织”。企业竞争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而不是靠低价格竞争,所以现在我国企业的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共同建立“产前研发联盟”。
成果转化不应只盯着政府的钱,应逐步引入风险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很不成熟,而风险投资的成熟与否和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一个好的成果出来,技术人员就会向风险投资公司推荐该成果的市场前景和技术优势,风险投资公司如果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就会投资开发。如果能开发成功,往往能带来10倍或20倍甚至更高的回报。当然,如果首先由政府做一些引导性投资,然后引进风险投资的资金,这样投资人可能会感觉更踏实。钱不是最重要的,有好的机制(如知识与技术可以占股、技术人员可以购买优惠股和期股等),真正掌握技术的人才就会进来,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加上国家适当的扶持政策,这样一个产业才能做大做好。(本文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