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而对科学家来说,利用嫦娥一号获取的探测数据对月球展开科学研究,才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更重要的使命所在。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指示,充分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科研资源,利用我国首次获得的第一手月球科学探测数据,研究出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 2008年7月,嫦娥一号科学数据开始正式对外发布,至今已整整一年时间。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委员会100多家成员单位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科学研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近日,嫦娥一号的科学应用研究成果首次全面公布,《科学时报》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嫦娥一号在轨运行图 “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数据不应该属于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所有,必须建立供全国有关科学家使用数据的平台,发挥我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进行研究,才能做出有特色的创新性工作。”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成功实现受控撞月,意味着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了它的月球科学探测任务。然而,嫦娥一号后续的科学数据研究工作更加牵动院士、中国绕月探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欧阳自远的心弦。“必须动员和组织全国有关的科研力量。”他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呼吁。 7月30日~31日,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探测数据应用研究进展与成果交流会在京举行,会议紧密结合绕月探测工程科学目标的研究进展,42个学术报告就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月壤特征、月球环境和月球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学术交流。 会上,欧阳自远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再次提到了这个问题。欧阳自远说:“无论怎样,‘嫦娥’的成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首次将航天工程科学探测数据无偿发放 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作出明确指示:要充分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科研资源,利用我国首次获得的第一手月球科学探测数据,研究出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以科学探测与研究为宗旨的航天工程,其最终的科学目标是利用探月卫星获取的科学数据对月球开展科学研究。因此,“我国的科学探测航天工程一定要实现科学探测数据的资源共享,二是要努力使后续的科学研究得以持续进行。”欧阳自远说。 “从航天工程的角度看,嫦娥一号火箭发射成功,卫星在轨开展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但在科学家的眼里,月球的科学探测与研究才刚刚开始。”欧阳自远说。 “科学数据的共享说起来容易,要促成这件事却很艰难,不过,跨出这一步是完全必要的。”欧阳自远坦言。 2005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经月球探测总指挥部的批准成立,其成员来自全国83个单位的122名专家,包括54所高等院校的74名专家和29个研究院所的48位专家。截至目前,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已根据专家及其所在单位的需要,将嫦娥一号获取的科学数据无偿发放给他们展开研究。 据欧阳自远介绍,根据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的审批,地面应用系统共向数据申请单位发放各级别有效载荷探测数据2068088MB,包括CCD 立体相机科学数据、干涉成像光谱仪科学数据、激光高度计科学数据、微波探测仪科学数据、g射线谱仪科学数据、C射线谱仪科学数据、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科学数据及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科学数据。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我国的航天工程中将全部探测数据向全国各有关单位无偿发送,组织全国力量开展研究,必将产生一大批有特色的创新性成果。”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科学数据的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 经过一段时间,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数据还将在网上公布,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利用。 “科学合理地利用探测数据看来要有一个过程” 截至2009年7月7日,地面应用系统收到了全国31个单位递交的62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申请表》。目前,这62份申请已分8个批次完成审批。其中包括中科院下属研究所递交的14份申请;高等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地区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军队院校)递交了47份申请;其他研究机构,如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递交了1份申请。 “大多数单位申请的是0级、1级、2级数据,很少有单位申请3级,他们希望自己重新校正、处理。”欧阳自远说,0级数据即嫦娥一号下行的原始数据,1、2、3级数据是根据原始数据逐级处理后产生的数据,其中,3级数据是在2级数据产品的基础上,经过深加工获得的数据产品。 “不少科学家都不太了解月球探测数据处理的特殊性和技术、方法与流程,在申请数据时开口就要原始数据,以为没有经过各种复杂校正的原始数据是最好的,就像生产粮食要从开荒种地开始做起,不愿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欧阳自远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浪费了各种资源,也消耗了时间,不利于提高探测数据的使用效率,“看来科学合理地利用探测数据要有一个过程”。 在此次会议上,一共有42个主题报告,欧阳自远从头至尾认真听完了所有的报告。“从这些报告中可以看出,有些单位还在从事数据的初步校正工作,对于如何能得到正确数据至今还没搞清楚,没有把精力放在利用数据向月球的科学问题延伸,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 欧阳自远介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其探月工作已开展几十年,已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科学数据处理程序。在我国,探月工程才刚刚起步,要形成科学数据发布与处理的科学程序尚待时日。 此外,近来随着绕月探测科学数据的应用研究在全国逐步展开,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陆续公布。无论是国内的学术期刊,还是国外的学术期刊,以及有关的国际科学会议上,都有嫦娥一号科学应用成果的发布。这让欧阳自远感到欣慰。而一些不好的苗头的出现也让他有了新的担忧:一些研究人员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显露出了粗制滥造、学风不严谨、急于求成等浮躁情绪。 “有些人公布的成果,没有数据的来源,没有数据的校正与处理程度,数据没有误差,草率地下结论,匆忙发表。”欧阳自远说。 组织全国有关力量,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此次会议的42份报告按照绕月探测工程的4个科学目标和综合研究分成了5个专题:月球地形地貌研究专题、月表物质成分研究专题、月壤特性研究专题、月球空间环境研究专题和月球科学综合研究专题。在听完所有的报告后,欧阳自远有一个感受:当前月球探测科学数据的应用研究由于单位众多,且都是刚开始接触月球探测数据,难免目标比较分散,也带有一些小作坊性质。 “要真正形成前沿性的创新成果,必须优选重点课题,组织大家,集中优势,重点突破;也要安排一些有前瞻性的特色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要鼓励科技人员对一些有特殊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欧阳自远表示。 然而,按照我国航天工程的管理规定,只有工程项目经费,不包括专门用作科学研究的经费,后续的研究工作需要科学家申请其他经费进行相关研究。 两年来,欧阳自远为争取支持嫦娥一号科学数据研究工作,以给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而四处奔波。近日,科技部的“十一五”“863”计划重点项目“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终于被批准立项。项目分为6个课题开展,包括月球形成与演化的综合研究、月表形貌特征与月球构造研究、月球表面元素和物质成分分布研究、月表物质微波传输特性与月壤厚度反演、太阳活动与近月空间环境变化研究及月球探测数据的再利用技术研究。每个课题分若干子课题开展研究。 “我们将组织全国力量,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通过项目引导,希望能将大家的研究规范起来,最终能作出一批前沿性的创新成果。”欧阳自远表示。 最欣慰的是培养了人才 在月球空间环境研究专题的报告中,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生王晓栋作了《月球极区日夜交界面的粒子加速事件》的主题报告。 王晓栋是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的博士生,李春来将嫦娥一号太阳能粒子和太阳风粒子探测仪的数据交由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数据,能发现数据中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对自己的提高。”交谈中,王晓栋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记者发现,不仅是王晓栋,42位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年轻学者,有不少博士生、博士后或者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等一批年轻学者。 “在探月工程中,一大批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了;在科学应用研究中,一大批科学数据研究的人才也快速成长起来了。”欧阳自远说,而这也是让他倍感欣慰的事情,“培养一大批年轻学者,探月工作才能持续发展,这也是工程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刚刚立项的“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项目中,欧阳自远就将“促进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写入了项目的总体目标中。 “我们要多支持年轻人,让他们真正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欧阳自远认为,嫦娥一号获取的大量科学数据为我国培养自己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人才提供了基础性资源。据悉,全国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应用的研究形式已出现了新进展。如国家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都分别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都分别建立了大学与研究院所的联合实验室。 “随着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应用工作深入,我国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必定会逐步发展和壮大。”欧阳自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