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殷鸿福院士:科研人员应防止“死于安乐”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鲁伟 发布时间:2012-01-04 【字号: 小  中  大   

“我们曾生于忧患,今天我们是否会死于安乐?”日前,地层古生物学家、院士殷鸿福在谈到科学道德建设时认为,科研经费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历史证明许多人在当今这个阶段会跌入陷阱,这是科学界面临的新考验。

为了证明重大科学成果并非都源自充足的经费,殷鸿福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说:“我们团队获得的两个国家奖励,其中,金钉子成果花了23年时间,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成果花了26年,它们都是既无(或少)项目支持,也无经费保证的两个成果,大量的经费支持是在成果作出来、引起注意之后得到的。在此之前,我们大约经历了20年的经费拮据状态。”

在殷鸿福看来,支持他和团队作出成果的,是不计较科研经费、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团结集体,而激励这个集体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基础,是开拓学科新方向的理想和不断创新、不断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然而我们却面临新考验。”殷鸿福指出,目前,经费拮据已成为历史,但需要警惕的是,有的人开始满足于个体经营,不再关心集体;有的人手握大量项目经费,雇佣人力,当起甩手掌柜;有的人在学术上失去追求,目标转向房子、车子、金子……

“生于忧患的我们是否会死于安乐?”殷鸿福认为,人生是一条多歧路,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作出选择。如果要在治学上有所成就,必须沿选定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其他歧路所吸引。

“要治学,就要舍得金钱而耐住清贫,舍得功名耐住寂寞,舍得玩乐而坐稳冷板凳。”殷鸿福认为,金钱是双刃剑,它的正反面价值取决于人使用它的目的和实际效果。

“科技是力量,人文是方向。”在殷鸿福看来,人文就是那个仗剑的人,我们从先贤遗训中吸取精神的食粮,“高山仰止,虽不能及,而心向往之”。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