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仅仅是在化学工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也有研究所里好多同事、老师傅们的功劳。”
2月15日,中科院过程所召开陈家镛先生90华诞座谈会暨绿色化工冶金学术研讨会。当面对众位来宾的赞誉时,陈家镛十分谦逊。
他同时指出,今后应该给年轻科研人员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为科研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出生于四川。1947年,陈家镛赴美留学,并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和伊利诺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1956年,陈家镛拒绝国外大公司的优厚待遇后回国,来到中科院化工冶金所(现过程工程所)工作。
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陈家镛始终心系科研工作,并为我国科技进步取得的成就由衷感到高兴。他曾撰文指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科学技术有令人十分欣喜的长足进步,值得我国科技工作者及广大人民高兴和自豪。我们用约60年的时间,走过了先进国家约150年所走的道路。
但他同时也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感到忧虑。“目前我国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人员队伍偏小,积累不多。同时干扰也不少,许多涉及发展科技的问题,有待提高认识,找出更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和工作方法。”
对于如何让年轻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的问题,也是陈家镛一直在思考的内容。他认为,应该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多做创新性的工作。
此前,陈家镛曾撰文指出,“老板”与“打工”这些称谓目前在科技界愈来愈流行,但“打工”与“创新”似乎难以令人觉得有关联。应该对导致这些称谓流行的原因引起注意。应该多听一些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科研管理的意见,怎么让他们多出创新性的成果。
陈家镛对中科院化工冶金所首任所长叶渚沛先生怀有很深的敬意。“我当初回国,就是受到叶先生的邀请。感谢叶先生当年对我这个年轻人员的提携和帮助。”
陈家镛多年来也十分关注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他先后培养了博士生30多人,其中毛在砂、刘会洲、鲍晓军等,都已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
目前,中科院及下属各研究院所都在强调领军人才建设。对于研究所的领军人才,陈家镛认为也应围绕中科院“创新2020”的要求,加强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