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终极目标。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技术措施和文化产业的兴建,其核心在于中华文化精神之提倡,中华智慧之弘扬,民族感情之凝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人类一切建设的成就,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关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与新文化的融入创造。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
“千城一面”,意味着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表明了城市文化的贫乏,它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给地方文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冲击,代表着传统秩序的失落和时代精神的迷茫。为此,提出两点对策:
第一,从中国古代优秀遗产中寻找失去的理论精华,即创建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进行城乡统筹与建设秩序的治理,追求环境规划设计,达到审美文化的综合集成。
第二,借鉴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文化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的新范式,即通过“古与今”相融合,“中与西”相交汇,总结各种模式的经验,追求一种“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意境。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居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异国的人居智慧,不断自我更新,成为一种原创的人居模式。它的发展始终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坚持中国传统,不断吸纳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中的“中国精神”却日渐式微、濒临失落。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我们更应植根于传统的“中国精神”进行再创造。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同时也面临文化的大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最终达到国家全面小康、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城乡建设领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
(作者系海洋之神8590vip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本文摘录自6月10日吴良镛院士出席“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论坛时所作报告。王冰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