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秦蕴珊院士:向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进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廖洋 赵燕 石蓬波 发布时间:2012-12-21 【字号: 小  中  大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西太平洋深海区域研究相对滞后,这使得中国近海研究的一些关键核心科学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同时,深海研究的薄弱,也导致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一直在国际前沿领域的外围徘徊。

近日,院士、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太平洋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优先战略选区,是我国实施由浅海向深海发展战略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经之地。

“希望能科学、有序地进入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通过8~10年的探索与研究,实现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突破。”秦蕴珊呼吁。

支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西太平洋是现今地球上超巨型俯冲带发育区。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在西太平洋边缘向陆一侧发育了占全球70%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沟弧盆)系统,向洋一侧发育了广阔的深海盆地和密集分布的海山群。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和地理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储量巨大的海底资源。

“这些海底资源是国家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储备资源。此外,西太平洋海区发育独特的热液系统和海山系统中还培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可提供独特的深海基因和酶资源,在医疗、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秦蕴珊表示。

因此,秦蕴珊认为,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是对我国国家需求极为重要的关键区域。在其典型海域进行系统的深海科学探索与研究,必将有助于我国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并带动相关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

蕴含重要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西太平洋发育着全球最老的洋壳和地球上最年轻、最壮观的沟弧盆系统,是全球唯一可同时观察到板块消减与增生的区域。

在秦蕴珊看来,该体系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解决了这些科学问题,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不但能打开西太平洋岩石圈演化史的大门,还能为研究中国东部新生代的矿床分布规律和岩浆活动、岩石圈减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中国边缘海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等提供新的视角。

目前,国际上对深海热液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洋中脊区域,广度相对薄弱。秦蕴珊表示,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研究则是要回答与大洋中脊相比它的典型特征、演化机制、不同区位弧后热液系统之间的关联等核心科学问题。

同时,秦蕴珊分析说,该区域典型海山基底的结构构造、形成年代和漂移轨迹、海山沉积物和环流系统、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都是开展海山系统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该海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求,将为“揭秘”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及其边缘海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线索。

“此外,西太平洋作为‘大洋传送带’冷、暖水系的转换区,第四纪大洋上层与深部水体古温度变化的耦合关系及其相关的同位素示踪,成为西太平洋区域古海洋环境研究的核心。”秦蕴珊表示。

进军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

在开展深海研究方面,西太平洋是我国科学家取得海洋科学理论突破和国家探寻海洋战略资源的天然实验场。

秦蕴珊说,科学、有序地进入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是实现我国深海研究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引导,定视角;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线,定方案;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抓重点。

鉴于我国对西太平洋深海研究资料的严重缺乏,秦蕴珊认为,需要制定一个相应的长期规划,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综合科学考察阶段,侧重于海洋自然过程和现象的发现,积累资料;第二阶段为全面研究阶段,主要利用多学科交叉,重点在于机制和机理上的解释;第三阶段为系统集成阶段,主要注重规律上的提升和认知,建立我国海洋学家自主的理论体系。 

“吹响向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进军的号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定能奋起直追,最终跻身世界海洋科学强国之列。”秦蕴珊表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