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大会日前在京隆重开幕。两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新进展。
创新,让我们飞得更远、潜得更深。两年中,探月工程继续顺利实施,嫦娥二号远赴150万公里以外进行深空探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又一关键技术基础。自主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下潜5188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在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
创新,让我们看得更准、跑得更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并拓展到民用领域,试运行服务中已提前达到预定精度目标,年内将正式提供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民用服务;探测空间天气的“子午工程”已经完成,并即将开展更为雄心勃勃的“国际子午圈计划”。“中国制造”的高速列车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速铁路网上驰骋,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运营列车世界最高试验速度。
创新,让我们吃得更饱、活得更好。201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第八年增产,科技功不可没,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再创世界新纪录。由于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今年1月,“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重大药物创制,以及低成本医疗设备研发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创新,让我们洞烛幽微、后来居上。两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组测出第三种中微子振荡,对于探寻宇宙中反物质失踪之谜影响深远。新一轮超导热中,中国科学家已站到铁基超导研究的前沿。拓扑绝缘体在低能耗电子器件和容错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有可能对未来信息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在这一热点前沿领域,我们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此外,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重要和新兴领域的前沿探索,我国均已进入世界前列。
创新,让我们产业升级、从做大到做强。煤制乙二醇和甲醇制烯烃实现工业化应用。“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核高基专项“申威1600”高性能CPU产品成功应用于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实现了国家大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宽带移动通信专项TD-SCDMA形成了以国内企业为核心,从芯片、终端、系统、仪表到应用较为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等重大专项,将一个个庞大的产业链串联起来,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
创新,让我们抢占先机、从实验到实践。首座实验快堆并网发电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一步。量子通信实用化取得新进展,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全网开通,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量子通信验证网在北京开通,成为全球首个金融信息领域的量子通信应用验证网络。风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在河北张家口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建成了世界上首座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示范电站,实现了新能源并网、关键设备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也为我国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示范。
创新,让我们提升影响、从量变到质变。过去的两年中,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我国国际科学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也就是引用率最高的1%的论文当中,超过10%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比率从2001年的1.85%(在6874篇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当中占127篇)增加到2011年的11.3%(在10238篇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当中占1158篇),名列全球第四。
两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今天,创新,正驱动我们并肩前行,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