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两会时评
变了的“开法”,不变的内核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解放日报 朱珉迕 【字号:

  2021年的全国两会,依然是“特殊时期的两会”——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在持续,与去年一样,两会的开会方式较过往有了不小的变化,会期压缩了,人员精简了,一些原本面对面的场合从线下搬到了“云上”。

  两会上的特别之举,也是整个“特殊时期”的微观缩影。疫情突如其来,切断了全球相当比重的物理连接,颠覆着许多方面的运转方式,当然也催生着不少新做法、新模式。从“实体”到“云端”,是最为人熟悉的变化。背后固然有无奈,却也蕴藏机会,只要把住内核、因时而动,很多事情也可以做得质量更高、效率更高。

  推而言之,讲了许久的“化危为机”“危机中育新机”,也是一样的道理。个中关键,一方面是要把握“变”,一方面则要把握“不变”,要千方百计适应变局,同时要坚定明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在做强“内核”的过程中凸显特色。推动发展如此,创新治理如此,夯实制度之基、发挥制度优势的过程同样如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平台,也是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两会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解维度。

  会议新开法,会不会变成“新常态”?政协大会发言人郭卫民的回答是,今年的大会将进一步完善有关做法,“努力增强效率,提高质量,切实发挥好全体会议这一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作用,不断提高专门协商机构的效能”;未来也会“不断完善有关工作……确保会议风清气正、务实高效”。言下之意,无论形式如何调整,两会的“内核”不会变,质量不会变,并且只会在过往基础上精益求精,“提质增效”。

  只要努力,规模适度压缩、部分移至线上,并不妨碍两会开成一次开放、透明、务实、高效的两会——两会上,日渐成熟的新闻发布机制,实践多年的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以及对代表委员而言日趋多元的建言资政、沟通交流渠道,或线上、或线下,或老传统、或新规矩,都在体现这样的努力。而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形式有多新,却在于指向两会这个大平台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所在——更广泛地发扬民主、更坦诚地回应关切、更充分地凝聚共识、更有效地汇聚力量……在任何时候,这些都是不应忘记的、需要牢牢把握的“内核”所在。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的一大要务,就是进一步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体要点有很多,比如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推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集思广益商量事”相统一,培育协商文化、融入协商体系,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平等包容等理念融入政协制度建设和运行之中,提升专门协商机构履职能力等等。仔细揣度这些用语,字里行间透出的既是方法,也是当下尤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简而言之,这个课题,说的就是在极其特殊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协商、怎样的民主、怎样的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它涉及许多的“变”,又涉及许多的“不变”,特别是在一些外部环境愈是多变的情况下,愈是需要努力坚守的不变的价值、不变的方向、不变的路径。

  可以参照理解的,还有政协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对外交往方式,扩大‘朋友圈’”——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疫前疫后,交往方式当然大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要“扩大‘朋友圈’”,要站在道义的一边,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当然也要“团结大多数,搞好大联合”。坚持这些,终会有“得道多助”的回报,这也是无论在“线下”还是“云上”都要奉行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