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代表:未来十年应增加大科学装置投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字号:大 中 小】
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院士王贻芳提出,大科学装置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科学装置本身也是科技强国必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存在投入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的问题,未来十年我国应增加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投入,下好先手棋。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王贻芳算了一笔账:“过去十年,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投资基本稳定在每五年160亿元,平均每年32亿元左右,没有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即使加上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地方政府的研究经费、人员费、配套经费等,我国大科学装置相关经费每年也不会超过60亿元。”
“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只占研发经费的6%,而欧美日等国的这个比例均超过15%。假设所有的大科学装置都属于基础研究,我国大科学装置占全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为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约10%的水平。这样我国大科学装置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不到欧美日等国的1/6。这个比例与大科学装置的作用、意义和成果并不相配。”王贻芳说。
为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应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他提出国家应该增加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费投入,并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其贡献的比例从目前的平均20%左右提高到30%~50%。
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一般需要5~10年的酝酿期,王贻芳认为,必须提早规划准备,开展前瞻性的设计和技术预研。
王贻芳说:“在选择建设大科学装置时,既要保证一定程度的领域覆盖面,确保重要方向有机会从填补空白逐渐发展到国际并跑,也要有亮点,确保装置国际领先,取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重大成果。”
同时,在建设中要统筹考虑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确保大科学装置中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用于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一定要有充分的国际合作,要积极争取国外的参与和实物贡献,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国际评审,项目的运行效益要有国际评估。”王贻芳说。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